第八章柴进的命门(第3/4页)

当初在确立柴荣的接班人位置时,郭威并没有想过另外一个问题,即柴荣的长子与次子同样在郭威起事时被刘承祐杀掉了。

他认为这不是问题,因为此时的柴荣还很年轻,他有的是时间去生一大把儿子,并把他们培养长大成人。

柴荣曾经问当时有半仙之称的算命高手左谏大夫王朴,他能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多久?王朴说最少能干三十年。柴荣听了相当高兴,说给我三十年的时间,用十年来开拓天下,十年来休养百姓,十年来致太平,三十年后把周帝国治理成为太平盛世。

柴荣没有说大话,在他的治理下,后周帝国蒸蒸日上,他也南征北战地开始了一统中原的步伐。

床笫上他也很努力,在南征北战的同时,他又生了几个儿子。

不需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只要三十年,柴荣,或许又是一个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伟大帝王。

然而他被王朴忽悠了,上苍不待见他,仅仅给了他五年的时间。

公元959年五月,柴荣对契丹发动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北伐,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然而他却倒下了,班师回朝,六月中病逝,把江山留给了只有七岁的儿子柴宗训。

尽管后周的两位皇帝被后世认为是五代十国中最杰出的皇帝,但上苍给他们的时间实在短得可怜,二人加起来一共只当了九年皇帝,所以尽管英雄一世,但他们都只能命中注定为那位叫赵匡胤的年轻人当最佳男配角。

黄袍加身,并不是很困难的决定。当走向权力巅峰的路上只剩下孤儿寡母挡路时,赵匡胤是无法抗拒那致命的诱惑的。

谁也不能。

而如何处置前任老板柴氏一家才是他的最难命题。

他不是王莽,连自己亲生儿子的血溅到脸上也不会擦;更不是曹孟德,内心强大到可以向天下人叫嚣着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很多年以后,提到前老板柴荣,已经当上皇帝的赵匡胤对近臣们说,世宗皇帝在位时,可从来没有怀疑过我有篡位夺权之心。

说这话时他脸上还露出一丝贼笑,像偷了别人东西的孩子,因为打心里他一直认为这个位置是他从柴家抢来的。

柴荣一共有六个儿子,老大宜哥和老二(未名)皆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老三柴宗训即后来的周恭帝,老五柴熙谨早卒,赵匡胤篡位后剩老三柴宗训、老四柴熙让、老六柴熙诲。

陈桥兵变时周恭帝柴宗训七岁,赵匡胤人主开封后,废恭帝,改封为郑王,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作为废帝,柴宗训虽衣食无忧但精神郁闷,遂在二十岁的时候(公元973年)逝世,其子嗣世袭郑国公封号。

而柴荣最小的两个儿子柴熙让、柴熙诲正史已无记载,江湖传闻(宋人笔记)说当时赵匡胤进入皇宫后,看到宫女抱着两个婴儿,一问是柴荣的两个小儿子,赵匡胤叹了口气问部下该怎么处理这两个小家伙。

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朝脖子上比了个斩草除根的手势。

赵匡胤似乎认同了赵普的建议,就在他准备挥手让手下把这两个孩子处理掉时,他忽然看到大将潘美低着头轻捶柱子。

赵匡胤问潘美说,你觉得这样不妥吗?

潘美说也许这是最好的政治选择,但你我良心上可能过不了这关。

赵匡胤说那这两个孩子怎么办呢?

潘美说皇上如果放心,这两个孩子就交给我,我会妥善安置的。

后来潘美抱走了两个皇子,并收养了熙让,并为其改名潘惟吉,后来仁宗、神宗朝的名将潘夙,就是潘惟吉之后。

而另一个婴儿熙诲,则被后周大臣卢琰所收养,亦改卢姓。

以上故事系江湖传闻,可信度并不大,从后来赵匡胤南征北战中对待各方受降诸侯及子嗣的态度上看,虽是武将出身,但赵匡胤有一颗宽容的心,对所俘皇族一律善待,他怎么会容不下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柴荣家的两个年幼孩子呢?

而在他死前,则在宫中留下了一道神秘的石碑,新登基的皇帝即位,必须由不识字的太监带领着,去看老祖宗留下的这道誓碑。

在帝国,老赵家的这道誓碑成为了帝国臣民最大的好奇点,所有的人都在猜测和关心着宋太祖当年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