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条条大路通京城(第3/4页)
如果说,海上航行的关键是建造船只,并且派遣探险队寻找更合适的航线,开辟更多的航道的话,那么陆上道路系统的建设,就是在已知的世界范围之内,建造出能够到达陆地上每一个角落,并且将每一个地区都连接起来的,浩繁的道路网络。“网络”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了这里,当然,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数百年之后,这个词还会有另外一个意思,而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建造道路系统可以说是帝国固本的重要政策,而且是关系到未来数百年帝国兴盛的重要工程。后来,帝国首先建造铁路系统,并且不辞麻烦的建造全新的铁路交通网络,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当然,在火车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之下,公路交通网络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且也是当时朱祁钰最为重视的三大基础工程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水利工程以及港口系统工程)。而在这三个巨大的工程之中,道路系统工程无疑是最为困难,也是耗费最大的一个!
建造道路本身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二是工业基础。当时,帝国已经生产出了第一种水泥,并且开始全面应用到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上来。可以说,水泥的出现,给帝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更是让帝国在建筑,水利工程,道路等方面将给帝国带来更多的好处。当然,在这两个要素之中,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修建出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浩繁的道路系统来!
按照朱祁钰的规划,帝国的道路系统西达白羊王国的都城,北达大草原北部最为偏僻的草场,南到中南半岛南端的狮城,东至北洋的出海口。整个道路系统呈现五横五纵的形式,这还仅仅只是十条主干道,而在这十条主干道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辅助道路。仅仅只计算这十条主干道的里程了达到了二十五万里,如果算上辅助道路的话,总里程将超过一百万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将这些道路全都连接起来,并且拉直了的话,足以绕地球赤道十二圈了!
显然,要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没有人力资源是不行的,而且在大量机械工具出现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当时,帝国其实已经开始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修路技术了。比如,使用炸药爆破,来减少人力使用量。另外,通过在沿途各个重要地点建立小型的炸药工厂,以及水泥工厂来减少运输的麻烦(当然,这得根据实际的情况,特别是水力资源的情况来确定)。不过,人力还是最为主要的,而帝国依赖的,正是日本的劳动力资源。
在日本战败之后,上杉谦信的幕府与帝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与协议,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协议就是,在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二十年之内,可以用人力资源来支付战争赔款。后来,这几乎成为了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主要方式。在最初的几年内,日本已经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劳动力,而且基本上都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后来,在朱祁钰制订了帝国的道路修建工程计划之后,明帝国开始更大规模的从日本获取劳动力。仅仅在这五年之内,日本就向明帝国输出了两百万的劳动力。不过,这些劳动力的素质下降了不少,其中包括了不少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年,还有年龄超过了五十岁的老人,以及大量身体比较健壮的妇女。不过,不管这些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毫无疑问的,这些人,正是明帝国能够在二十年之内完成一项世界奇迹般的庞大工程的主要动力。
当然,五年的时间其实是不够的。道路修建工程不但贯穿了整个朱祁钰时代,而且还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不过,这其中最初的二十年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二十年之内,日本至少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八百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修路的。这也许算得上是日本人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吧。而在这二十年之内,朱祁钰规划的十条主干道先后完工,这为帝国后来修建辅助道路打下了基础。即使是在数百年之后,这十条主干道仍然是帝国道路交通的基础!当然,在修路方面,除了人力,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的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