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节 柴氏家族(第2/3页)

关于柴氏家族的实力,这一直是别人猜测,也是朱祁钰所忌讳的地方。柴氏家族到底有多强的实力,这次,朱祁钰也算是看到了一个“表面现象”,特别是在从龙川乘船顺江而下的时候,朱祁钰的感触太深了。

如果说,江南地区是朱祁钰通过扶持郑梦秋等一大批工业资本家,然后在政府政策的协助之下,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才成为了帝国工业中心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的,广东地区,特别是珠江流域内,这个帝国第二工业中心就是在柴氏家族用一己之力发展起来的。而江南地区至少有数百家的企业,有上百名的工业资本家投资,集中了从政府,到皇帝几乎所有的财富,才有了如此的规模。在广东,仅柴氏家族这一支力量,就能建立起丝毫不逊色于江南地区的工业区,从这里看,就足以知道柴氏家族到底有多强大了!

当然,柴氏家族在发展工业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优势,这就是柴氏家族遍及帝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业渠道网络!柴氏家族的根基仍然是商业,他们也是在这里立足的,而柴氏家族发展工业,实际上是因为商业的需要,所以才会建立工厂,开办实业。这正好与郑梦秋他们的发展方式相反,帝国大部分的工业资本家,都是先发展实业,借助其他人的商业渠道,再逐步进入商业流通领域的。显然,柴氏家族的发展方式有着自身的先天优势,良好的商业渠道,为柴氏家族的工业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不管是在进口,还是在出口方面,柴氏家族都能够获得更大的好处,并且通过两个层面的积累,能够获得比其他任何工业资本家更为丰厚的利润!

可以说,广东已经成为了柴氏家族的大本营。在帝国最初的工业大发展阶段,柴氏家族通过向其他的企业提供投资,贷款等等方式,获得了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说技术!当时,柴氏家族在郑梦秋的企业里就有股份,而郑梦秋的所有发明,都可以被柴氏家族所利用。后来,柴氏家族在拥有了足够的技术积累,并且培养起了自己的人才,特别是工程师队伍之后,就直接摆脱了对郑梦秋的依赖,自行开设纺织工厂,成衣工厂等等企业,与郑梦秋展开了直接的竞争,并且利用其广泛的商业渠道,从海外获得了足够多,而且足够便宜的原料,再利用其本来的商业渠道,将大量的工业产品也更为低廉的价格销售到了国外去。而在这场竞争中,柴氏家族是占了绝对的上风的,就算不考虑柴氏家族雄厚的财力,通过倾销的方式来对付郑梦秋,以柴氏家族的商业网络,他们都能够在这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上风,从而使郑梦秋毫无还手之力,且不得不依赖其他的大商人来拓展自己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迎战柴氏家族!

这几乎发展到了所有的新兴工业领域内。在矿业以及冶金方面,虽然叶氏集团是帝国最大的矿业与冶金集团,不过柴氏矿金集团却是这一行业内发展最快的公司,而且其主要市场与原料产地都在海外,这正是建立在了柴氏家族庞大的商业网络基础上的。在军火工业领域,柴氏家族是第一个进入的,自然是这方面的老大,不说别的,就连帝国军队的绝大部分武器装备都需要依靠柴氏家族的军火工厂提供。纺织产业中,柴氏家族控制的企业规模已经超过了郑梦秋,成为了帝国第一大纺织集团公司。在造纸,印刷,食品,盐业等等方面,柴氏家族都有着自己独立的集团公司。

最让朱祁钰所不愿意见到的是,随着帝国其他寡头商人的倒下,柴氏家族几乎控制了帝国海运业的一半以上!这已经对帝国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威胁了,而柴氏海运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了帝国第一大专门经营海运业务的公司,而且是整个柴氏家族的基础性产业,是其他所有柴氏集团公司的靠山,也是形成柴氏商业网络的物质基础!

当时,帝国拥有三千多艘商船,这些商船组成了大大小小五十多支船队,每年,这些船队将数千万石的原料,以及海外出产的特殊消费品运回帝国,并且将更多的工业产品运出帝国,运到世界各地去。而这其中,就有超过一千七百艘的商船控制在柴氏海运集团公司手里。换句话说,在海运方面,柴氏家族其实已经形成了垄断经营的地位。而且,几乎柴氏家族的所有产业,都有垄断经营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