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六章 好汉不吃眼前亏(第3/4页)

……

五月初一,张原照常去翰林院喝茶、看邸报、做笔记,这日给庶吉士讲课的是詹士府左春坊左赞善徐光启,讲的是《甘薯疏》,徐光启希望庶吉士能有务实之学,庶吉士在翰林院的学业很轻松,除了练习书法外,每月只须按命题交呈内文三道、诗三首即可,当然,上课是每天要上的,所授课业不专限于四书五经,只要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学问都可以讲——

庶吉士制度是为了培养平章军国的高级官员,所以很重视实际政务,但在以往,实务之学还是很少有人讲,因为负责庶吉士教育的教官本身就是没有实际施政经验的翰林院和詹士府的词林官,学识是很渊博,人品也好,但就是讲不来经世致用之学,就是讲也是很迂阔空泛的,承平之时无所谓,但当此灾荒遍地、危机四起之时,空谈道德文章哪里有薄薄一册《甘薯疏》有用,可翰林院学堂里的这些庶吉士显然对徐赞善讲《甘薯疏》不以为然,便有庶吉士借孔子的“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来抗议徐赞善给他们讲这些农书,徐光启道:“诸位皆是天下英才,乃以为此是无谓之事乎?国家典章制度,必考其详,治乱安危,必求其故,安常处顺,通变达权,皆是诸位需要学习的,政事一途岂诗文能概括?此次殿试,皇帝钦点的状元策文不正是因为关心时务并有创见才能脱颖而出吗?”

《甘薯疏》得以继续讲下去——

翰林院的官员和庶吉士中午都是在院中膳房用餐,伙食由光禄寺负责提供,午休之时,徐光启与张原说起讲堂之事,张原道:“选也诗文,教也诗文,所学与实际政务完全不相干,这样是养相才吗?弟以为庶吉士讲官除了翰林院和詹士府的资深官员外,还应请六部堂官、各省巡抚讲各自熟悉的政务和民生民情,每月至少安排两堂这样的课业,这样才是培养人才的途径。”

徐光启赞道:“贤弟所言极是,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要施行起来极难,官员大都安于现状,而且党争让人疑神疑鬼,若有人提出什么改革措施,其他人首先想的不是这措施是否与国与民有利,而是揣测因这改革哪一党人会利益、哪一党人会受损,一有事就互相攻讦,以致改革政令难以出台。”

张原道:“这事由我写一份条陈向刘院长建议,然后再让几名庶吉士也一起提出要求。”

徐光启知道张原在新科进士和庶吉士当中很有影响力,说道:“我也以詹士府讲官的身份同时提出这一建议,刘院长也掌管詹士府。”

正说到刘院长,忽见一个文吏急急进来向侍读学士郭淐禀道:“刘院长在礼部衙门突然晕厥,昏迷不醒,已传太医院医官救治,医官说是中风。”

张原与徐光启面面相觑,张原心道:“刘楚先院长看着心宽体胖、满面红光,却原来是高血压啊,大明朝没有脑外科手术,脑溢血的话很危险,看来六部堂官又要少一位了。”

两日后,传出礼部尚书刘楚先病故的消息,礼部以谥请,万历皇帝诏下,赠刘楚先为太子少保,谥文敦,至此,六部中的户部、礼部、刑部、工部的堂官俱空缺,刘楚先去世后,礼部就由右侍郎何宗彦代署部事——

刘楚先是张原会试时的副主考,支持吴阁老取中张原,对张原是有恩的,刘楚先猝然去世,张原颇为难过,又想吴阁老也是一副病歪歪的样子,方阁老倒是身体康健,这前景还真不大妙。

……

穆敬岩在京城过了端午节,五月初七启程回榆林,这次领了五百支新铸鸟铳、一千支标枪、一千面藤牌,还有宁波弓、铁箭、腰刀、双手长刀、大棒、铠甲等等,足足装了十大车,由兵部加派十名军士一道押送去榆林——

张原送穆敬岩一行出外城西便门,他给杜松写了回信,回赠了一些京城物产,临别时说道:“杜参将明年应该还会派穆叔来京公干,到那时应该可以更换到新式的燧发枪了。”

经过祁承爜和张鹤鸣这两位兵部郎中的力争,兵部和工部部议并试验之后,决定逐步以燧发枪替代火绳枪,但制造燧发枪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精铁炼坯、煮筒、钻铳心、锉磨、打制照星火门、磨錾、钻火门等等工序,需要两个月时间,第一批打制五十支供试验和改进,燧发枪真正要能投入实战是需要一年时间,对此张原已经很满意,这是影响两年后的萨尔浒之战的第一步,一定要避免四路进军三路全灭的惨败,只有改变了萨尔浒的战局,他才能赢得时间进行其他改革,不然的话,大明财政就被会辽东战事拖垮,辽饷加派,民怨沸腾,到了那时任谁也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