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士彟之死(第5/14页)
武士彟的父亲武华是家族的异类,自幼不喜耕稼,立志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奋发读书跻身仕宦。但前途并不似他梦想的那么光明,虽说数十年间三易朝代,国之权柄却始终掌在关陇士族手中。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后裔称帝称王,连关东的名门望族都难坐上高位,何况寒门小户?武华摸爬滚打半辈子,最终也只是洛阳的一个吏员,连小人物都算不上。几番努力尽皆失败,武华回到家乡,在失意中病逝,只留下几间矮房以及村北的一片山林——这是他毕生积蓄换来的产业,算是给儿孙留下一线希望。
武华膝下四子,武士彟最小,因父亲在外闯荡,兄弟们相互扶持感情深厚。父亲临终留下一小片林产,他们决心凭此致富,于是兄弟分工:大哥武士稜(léng)培植林木,老三武士逸砍伐运输,武士彟生就一张巧嘴和一副和善面孔,因而游走四方贩卖木材;唯独老二武士让朴实平庸,看守田业。或许是武华冥冥中保佑,数年辛勤回报颇丰,生意越做越大,武家名下林产也越来越多,后来竟成了并州最知名的木材商。
当时主管东都工程的是两位宰相,尚书令杨素与纳言杨达。杨达虽是宗亲,但知书达理平易近人,堪称谦谦君子。杨素却大不相同,此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却生性傲慢贪得无厌,饶是武士彟与官家打交道一向小心谨慎,却也不知不觉得罪了这个大人物,总之他被士兵挥鞭赶出了洛阳,狼狈逃回家乡。
官府的鞭子把武士彟抽醒了——虽然他富甲一方,可在世人眼中依旧鄙陋。士农工商,他永远是最下等,哪怕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在世人看来他依旧是靠投机取巧致富,一身铜臭味。
于是武士彟做了人生中第二笔大买卖,不在都市,而是在军队。隋炀帝两度远征高丽失败,不但引起杨素之子杨玄感叛乱,苦于赋税兵役的农民也纷纷揭竿而起,朝廷调遣军队四处镇压,武士彟便在这时投身军队,凭着踏实肯干的精神,更依靠八面玲珑的性格和殷实的财货,获得鹰扬府队正之职,隶属于武贲郎将王威。
虽只是统领五十个士兵的小角色,可对于而立之年才踏入仕途的人来说已很不容易。武士彟不会就此罢休,在恭恭敬敬侍奉上司的同时,也努力读书广交朋友。他坚信,改变命运的机会终将降临。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为了镇压农民军,朝廷任命右骁卫将军李渊为太原留守;王威调任太原郡丞,担当其副手,武士彟也随之到太原。李渊乃西魏八柱国之一太尉李虎之孙,世袭唐国公,其母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身份尊贵至极。武士彟一心往上爬,有幸结识此等大人物,自然竭力逢迎。
然而就在他千万百计接近李渊的过程中,渐渐嗅到诡秘气息。这位太原留守经常与裴叙、刘文静等自诩不得志的官员彻夜长谈,他府里幕僚刘弘基、长孙顺德是朝廷通缉之人,连他儿子李世民也挥金如土,大肆结交附近豪强。种种迹象似乎都指向一个目的——谋反!
武士彟大为惊骇,但凭着商人的敏感他又看到了暴利。杨隋社稷风雨飘摇,叛乱层出不穷,朝廷渐渐无力招架,隋炀帝南下江都放任中原不管,堪称中流砥柱的大将张须陀都被瓦岗军击杀了,改朝换代是早晚的事。李渊官高爵显、雄才大略,倘若他举兵自立,世间谁是敌手?河北窦建德不过一介农夫,瓦岗军李密与洛阳王世充相互牵制,陇右薛氏父子地处偏远,他们谁比得上李渊?商人老祖宗吕不韦算过一笔账,耕田之利不过十倍,珠玉之赢获利百倍,若立国家之主得利无穷。这才是一本万利的大买卖啊!
武士彟怦然心动,固然参与叛乱风险极大,但这笔买卖若能顺利做成,仕途光明福及子孙;不过要取得李渊信任、融入那个密谋圈子也不容易,毕竟他是郡丞王威的属下。而王威与另一位副留守高君雅名义上辅助李渊,实际是炀帝的耳目。从王威帐下转投李渊,等同于叛主投敌,谈何容易?
他想方设法寻找机会,终于有一次李渊自王威的营帐议事出来,他不失时机凑过去:“卑职昨晚做了个奇怪的梦,与唐公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