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第2/7页)

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等所著之《易传》,不知是否即在现有之《易·十翼》中。要之现在所有之《易·十翼》,皆王同等所作《易传》之类也。

二 【八卦及阴阳】

周人为八卦,又重之为六十四卦,以仿龟兆。其初八卦本不必有何意义,及后日益附演,八卦乃各有其所代表之事物。如《说卦》云: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巽为木,为风,……。坎为水,……为月,……。离为火,为日,……。艮为山,……。兑为泽,……。(《周易》卷九,《四部丛刊》本,页三至四)

《说卦》、《序卦》、《杂卦》三篇,在所谓《十翼》中,尤为晚出。然据《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人亦已以乾为天、坤为土、巽为风、(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离为火、艮为山、(见《左传》昭公十五年)震为雷、坎为水;(见《国语·晋语》)又以震为长男、坤为母。(同上)可见《说卦》所说,亦本前人所已言者而整齐排比之耳。八卦已有此诸种意义时,讲《周易》者之宇宙论,系以个人生命之来源为根据,而类推及其他事物之来源。《易·系辞》云:“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卷八页五至六)男女交合而生人,故类推而以为宇宙间亦有二原理。其男性的原理为阳,其卦为乾;其女性的原理为阴,其卦为坤。而天地乃其具体的代表。乾坤相交乾一之坤为震,为长男,而雷为其具体的代表;坤一之乾为巽,为长女,而风为其具体的代表;乾二之坤为坎,为中男,而水为其具体的代表;坤二之乾为离,为中女,而火为其具体的代表;乾三之坤为艮,为少男,而山为其具体的代表;坤三之乾为兑,为少女,而泽为其具体的代表。总之,宇宙间之最大者为天地,天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日月风雷;地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山泽;人生之最切用者为水火;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之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之关系,而推定其间之关系焉。

此以八卦所代表者为宇宙之根本。此八卦说与前所述之五行说,(见前第七章第七节)在先秦似为两独立的系统。在其时,讲五行者不讲八卦,讲八卦者不讲五行。至汉此两说始相混合。汉人称驺衍等为阴阳家,其实阴阳乃八卦说之系统中所讲,驺衍等不讲八卦也。

古本已有以阴阳之说,解释宇宙间诸现象者。(见第三章第四节)此后常言及阴阳者为道家,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见上第八章第四节引)《吕氏春秋》亦曰:

太一生两仪,两仪生阴阳。(《大乐篇》,《吕氏春秋》卷五,《四部丛刊》本,页三)

《礼记·礼运篇》亦曰:

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礼记》卷七,《四部丛刊》本,页八至九)

《易·系辞》亦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卷七页十)

又曰:

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卷七页三至四)

《老子》所谓二,乃指天地。《吕氏春秋》所谓两仪,亦似指天地。《易·系辞》所谓两仪,则似指阴阳,此观于“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言可见也。焦循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分于道之谓命;形于一之谓性。分道之一,以成一人之性。合万物之性,以为一贯之道。一阴一阳,道之所以不已。”(《论语通释·一贯忠恕》)此所说道与性之关系,正如道家所说道与德之关系。道指万物全体之所以生之原理,而人物之性,则所分于道之一部分也。凡道所生,皆非是恶;故曰,“继之者善也”。道分为确定的部分,然后被决定而为有所成;故曰“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则《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老子》上篇,《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页一)也。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五十一章,《老子》下篇页十七);故“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老子》亦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老子》上篇页五)盖万物自然而生,天地本无心于为仁,亦无心为万物忧也。《易传》采《老》学道之观念,又采阴阳之说,以之配于乾坤。使之为道或太极所生之二宇宙的原理。关于此二原理之性质,《易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