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三等于几?(第5/6页)
长孙澄说完,接下来又有人回答:“匡救其恶。”——看看,就是这句话,一点儿不错。
结果怎么样?
说“匡救其恶”的这位被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顿,长孙澄却受到了大力表扬。各位,你们都想想,如果你们是领导,是不是也希望下属或者员工们都能够“昼夜不懈、全心全意地”服侍你呢?你可以随意安排他们工作,而他们会“没有任何借口”,你派他们“把信送给加西亚”,他们绝对不会多问一句,也绝对不会拖延一刻,你就算“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也会毫无怨言地去找自己的新奶酪去。
——这就是《孝经》的内在逻辑:在家是孝子,出门是忠臣。所以呢,各位如果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许多公司搞员工培训,人手一本《孝经》,完全不必感到惊讶。
所以说,不要以为《孝经》是本伦理书,也不要以为孝道仅仅属于伦理范畴。
所谓孝道,其实是披着伦理外衣的政治统御术。在孔孟那里,孝道追求的还是一种推己及人、自上而下的感化型政治方针,到后来的专制帝王手里,孝道就完全成为一种培养顺民的政治权谋了——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所以天下也没有不是的父母官,天下没有不是的领导;再者,既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那怎么才能不毁伤呢?当顺民,别被老爷的板子打,那就不会“毁伤”了。虽然社会上宣传气氛似乎造成了以孝顺为荣(就有赵宣那种例子),以不孝顺为耻,但帝王们实际要达到的目的却是让大家以忠君为荣,以不忠君为耻。要是在现代社会,即便领导人这么说,那也无非是他在表达他自己的价值观而已,你爱听就听,不爱听拉倒,可在古代专制社会,领导的价值观是强加给所有人的,你爱听也得听,要是你不爱听,嘿嘿,那你就等着倒霉吧!
这里面的弯弯绕还多着呢,先讲这些,免得又扯太远了。
借滕文公办丧事的由头再谈一点儿相关的问题。
先问问各位:滕定公会被如何安葬呢?葬在哪里呢?会像秦始皇陵那样吗?
——书上没说,我也不知道。
不过,周以前的人埋葬死者可跟我们习惯认为的那种陵墓或者坟头大不相同。别以为中国古人就从来都是堆坟头的,根本不是那样。
以前的埋葬方式叫“不封不树”,所谓“封”,就类似于堆坟头,或者叫封土,所谓“树”,现在一些还能见到的古代墓地不是都种着很多松树什么的吗,这就是“树”。而以前的人是既不堆坟头也不种树的,死者就被埋在地里,地面是平的,根本就看不出来底下有死人。
这很不可思议吧?
肯定有人觉得这不可能:中国古人不是很重视祖宗吗,可要是连个坟头都没有,连祭奠都找不着地方,清明节怎么上坟去呢,这怎么可能呢?
乍一听是不大可能。但实情确实如此,不但有不少文献佐证,连考古证据都有。考古发现,即便是身份很高的死者,也没有坟头,只不过地下部分比较奢侈罢了。那,前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上坟去啊?
答案是:人家不上坟。
——这好像更不可能哦,不上坟,那怎么祭祖呢?
答案是:祭祖有专门的宗庙,种种复杂的祭祀仪式都是在宗庙举行的,跟坟头没一点儿关系。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规矩逐渐被打破了,堆坟头、种树这种新方法迅速普及开来,也渐渐有人开始去坟头祭祀先人了,有身份的人也开始搞大规模墓葬了,开始一级一级地堆封土,堆成小山一般,这才有了“陵”。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谁能想象原来古人竟然不立坟头呢?想不到的事情何止这一件,就还接着死人的事来说吧,我们一般都以为夫妻死后要合葬,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墓也当真有过不少这种例子,可是,原本就如此吗?
《礼记》里边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的季武子新建了一座大宅子,可宅子旁边紧邻着杜家的墓地。杜家不知新死了谁,需要和墓地里的哪一位合葬,这动静不会小,所以杜家提前向季武子打了招呼。季武子虽然势力大,却是个好说话的人,人家一提,他就答应了。到了日子,杜家人一大堆人办丧事,可还真是难办,为什么呢,因为就紧邻着季武子的家,实在太近了,一堆人在这儿哭丧,季武子别再有什么意见。这一来,不想哭的正好就不用哭了,想哭的也得强忍着,这丧事办得好生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