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风云际会,还是羊入虎口?(第7/8页)
信心很重要啊!想想看,比尔·盖茨也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到的,我也……
唉,我是比不了人家颜渊,我这个没出息的家伙马上想到的是另一句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各位千万不要受我这种消极思想的不良影响,还是学学人家颜渊吧,给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
颜渊过后是公明仪。这个人也属于儒家系统,很可能是曾子的学生。公明仪说的这句话很不容易搞懂,到底什么叫“周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还会骗我不成”(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一种可能是,“周文王是我的老师”这句话原本是周公说的,公明仪引述了周公的话,然后说:“周公难道还会骗我不成?”
另一种可能是,公明仪把周文王当做老师,当做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把周公当做榜样,认为周文王和周公的话都是至理名言,他们是不会骗人的。
到底是什么意思?搞不清!这都怪古人没发明标点。但这还算好的,至少主要意思我们不会领会错,反正公明仪是坚定信心,学习圣人,孟子是拿他做榜样劝告滕国世子。
然后孟子说滕国截长补短好歹也有五十里方圆的国土面积,虽然说大不大,可要是按照圣人的办法来治理,将来还是有得一看的。想想孟子在前两篇里不是一再提什么七十里小国和百里小国取天下的例子吗?
孟子最后又引了两句《尚书》,这两句话也很古怪,说什么“如果吃药的人没吃得头昏脑涨,那病是不会好的”(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先说说这八个字的原文,药不瞑(读“棉”)眩,厥疾不瘳(读“抽”),有没有人觉得眼熟?
别看这八个字古怪万分,其实有非常多的人都是见过它们的。可是,见过归见过,要是还能记得,那要么就是记忆力超强,要么就是读书超细致。
我再缩小一下搜索范围:武侠迷里有没有记得这八个字的?
再缩小范围:有人号称金庸迷,说把金庸所有小说翻来覆去都读过好多遍,呵呵,记得吗?
《神雕侠侣》里边,武家兄弟为郭芙争风吃醋,杨过为了打消这哥儿俩的傻念头,设计跟他们过招,“杨过见二人神色惨然,微感不忍,但想好事做到底,送佛送上西,今日若不将他二人打得服服帖帖,永不敢再见郭芙之面,那么两兄弟日后定要再为她恶斗,直至二人中有一个送命为止。有道是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既要奏刀治病,非让病人吃些苦头不可……”
不必我来解释了,什么叫“药不瞑眩,厥疾不瘳”,金大侠这里说得很清楚了。
有人可能起疑:人家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是通俗读物,为什么夹杂着《尚书》的句子呢?《尚书》可是连不少古代知识分子都视为天书的超难懂的东西啊!
的确,写通俗小说完全没有必要夹杂着这般古奥语言,但事实是,《尚书》虽然古奥,这八个字却在历朝历代一直都很有群众基础。
别说书生读四书五经都会熟悉《孟子》,就连医家也视这八个字为诊疗格言。清代有部医家小说叫《医界镜》,酒席间行酒令,某公便是化用这“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结果惹得哄堂大笑,旁边有人劝他说:“这话拿来行酒令也用得太熟滥了,换换吧!”——看看,这居然是老生常谈,行酒令都被人笑话,要是现在谁行酒令来上这么一句,一准儿得被人骂为拽文了!
所以这话金庸用得,恐怕是因为台湾没有什么文化断层,一些传统的东西就那么延续下来了,文人信手拈来,读者也不觉得有什么阅读障碍。咱们稍微把眼角往下瞟一瞟,“有道是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既要奏刀治病……”金大侠接下来这个“奏刀”一词也是来自古文,我们小时候在“庖丁解牛”里学过的。
“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孟子引用《尚书》,是《尚书》的哪一篇呢?
——是《尚书》的“说命篇”。这一篇不是说医药,不是说治病,而是在说政治哲学:
商朝的高宗武丁是一位明君,前面已经介绍过他的一些事迹了,上本书讲“公孙丑篇”里不是说过一个“高宗雊雉”的故事吗,就是这位商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