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一句被误读的名言(第3/4页)

大家也别以为这套东西只在古代行军打仗时有用,其实现代社会依然有人用它。

一旬有一旬的孤虚,一天有一天的孤虚,一个时辰也有一个时辰的孤虚,你如果约了人在明天下午两点钟谈判,就可以事先把明天下午两点的孤虚推算出来,如果地点是你们公司的会议室,那就更好办了,把对方的座位安排在“虚位”,把你自己的座位安排在“孤位”,这样你就可以“背孤击虚”,胜算大增。——假如你是一位大老板,马上要有一个重要谈判,心里没底,请我熊半仙来了,我是姜太公的第一百二十代玄孙,祖上秘传六甲孤虚法,有神鬼莫测之机、翻天覆地之法。可等我给你这么一排完了,你倒起疑心了:“什么六甲孤虚法?听名字很神秘,怎么算起来这么简单?这么简单的东西能可靠吗?”

你的这种疑虑古人早就有过:这东西看来只有搞复杂了,搞出技术壁垒了,才能取信于人。那,怎么搞复杂呢?老办法——加料!

加进去阴阳和五行。

我们现在看一些专业级的算命大师算起命来一套套什么阴阳、五行、八卦,和四柱八字之类的搅和在一起,最后批给你一张纸,复杂无比,其实在古代,阴阳、五行、八卦本来全都各是各的,谁也不挨谁,是靠了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才全给捏在一起了。孤虚也不例外,干支分了阴阳,然后又配上了五行。和上本书讲的原理一样,这些东西通常都是有脉络可循的。干支分阴阳是怎么回事?《礼记》里讲占卜,说过一旬里的十天,单数的日子是“刚日”,双数的日子是“柔日”,这“刚柔”其实和阴阳没什么区别,无非说法不同而已。《易经》“十翼”之一的《说卦》讲卦爻的来历,说立天之道是阴和阳,立地之道是柔和刚,立人之道是仁和义,这就把阴阳、刚柔、仁义给掺和到一起了,听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再说说掺和进来的“五行”,前文里朱熹和赵歧为“天时”作注,除了“孤虚”之外不是还有个“王相”吗,这个“王相”就是五行的概念。

说“王相”,十个人里恐怕有九个不明白,可要说“旺相”,就会有一些人觉得眼熟了。“旺相”和“王相”是一样的。那,这和五行有什么关系呢?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吗?不错,可除此之外还有五个字,叫做“旺、相、休、囚、死”,找江湖大师算过四柱八字的人可能见过这几个字,这五个字的头两个字不就是“旺相”吗?

对这几个字的解释就连专家都犯过错误。王力的《古汉语字典》里解释“旺相”为:叠韵连绵字,第一种意思是“得时,运气好”,例句是王充《论衡》里的“春夏囚死,秋冬旺相”。——“得时,运气好”这个解释大意不错,可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别的两个词,而不是“缠绵”一类的叠韵连绵字,所以,例句《论衡》里的“春夏囚死,秋冬旺相”正确断句应该为“春夏囚、死,秋冬旺、相”,这里的“囚、死、旺、相”正是“旺、相、休、囚、死”这一套五个字里的四个。王老前辈没学过算命,所以智者千虑也在这里出了个小小的疏漏。(我给自己声明一下:侏儒虽然看见了巨人的一粒头皮屑,可巨人依然是巨人,侏儒依然是侏儒,我可没有对老前辈不敬的意思。)

“旺相”这套东西是和五行配起来用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从最好到最差的五个分数。比如,春天来了,五行里的“木”就是最得时的,也就是“木旺”,火的状态稍微差一些,这就叫“火相”,然后是“水休”“金囚”“土死”,到了夏天再换一换。这套东西配上前边讲过的孤虚,再配上八卦什么的,就变得无比的复杂,变得只有专家才能掌握——当然,也只有傻瓜才会上当。

——就到这里了,我就不再详细解释了,这套东西要真想讲清楚了一整本书都讲不完,我可不想把话扯得离主题太远了。嗯,话说回来,“天时不如地利”(说到这儿我都快忘记要讲的是《孟子》了),什么叫“天时”?

答案是:六甲孤虚法这类东西才是“天时”。

大家仔细读读原文,看看为什么要“环而攻之”?为什么不是“使劲而攻之”?不是“拼命而攻之”?这是因为:如果“环而攻之”,你的部队把敌人围起来,四面八方一起打,无论在任何时间也总会有一处攻打的方位是合乎孤虚、旺相等等的要求的。你就算不会算干支,不会排孤虚,不会演旺相,可你就是蒙,也一定能有蒙对的时候。如果“环而攻之”都没攻下来,那就足以说明“天时”的作用是有限的,人家城高池深,你再得“天时”之利也拿人家没办法,所以才证明出“是天时不如地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