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孽,人作孽(第5/5页)

那么,另一个问题是:“宋景守心”确有其事吗?这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吗?神通广大的子韦真有其人吗?

——宋景公是确有其人的,子韦也是确有其人的;宋景公确实是宋国的一位国君,子韦也确是宋国的一位天文学家,嗯,这恐怕就是这个故事里全部可考的“真实”了。可以作为参考的例证是:从宋景公时代的其他种种记载来看,这位“品格高尚”的国君似乎不大可能做出这种高尚的事来。

下面就该解释最后这个“帝乙慢神”了。

帝乙是商朝的一位著名暴君。帝乙觉得自己很牛,比所有人都牛,已经达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可帝乙并没有因此而志得意满,他还要再接再厉。可以,问题是,所有人都匍匐在自己脚下了,自己又怎么再接再厉呢?帝乙有办法,他“欲与天公试比高”!

“欲与天公试比高”,这话用在这里,可绝对不仅仅是修辞意义,帝乙真是要与“天公”比个高低:他搞了一个木偶,把这木偶当做天神,自己和天神对面坐着,要在棋艺上一较高下。

可“天神”到底只是个木偶,不会动。这也难不倒帝乙,找个人在旁边替“天神”下棋子。“天神”要是输了棋,帝乙就脏话连篇。

仅仅是下棋赢过“天神”是不够的,帝乙又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搞了一个皮制的袋子,里面装满了血,挂在高处,自己仰天而射,这项活动被帝乙取了个很酷的名字,叫“射天”。

可老天爷哪是好欺负的!帝乙才嚣张了没多久,就在一次打猎途中被雷劈死了。很多人都知道《隋唐演义》里的李元霸拿大锤砸过雷公,结果把自己给砸死了,却不知道李元霸还有帝乙这么一位老前辈呢。

三个故事讲完,我们会奇怪地发现:无论是“天作孽”还是“人作孽”,其实都和“天”脱不了干系,看其事件背后的思想内涵,简直就是《旧约》中国版。

这显然不是孔子式的儒家思想,是不是孟子式的儒家思想呢?也不好说。

从原文出发,抛开后儒的解释,其实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孟子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和他的祖师爷孔子关于“尽人事”的观点一脉相承的,也只有这样理解,上下文才是连贯的。那么,“天”到底在哪里呢?孔孟认为这个问题大可存而不论,不少后儒却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大论特论,于是不惜曲解经典。

但是,当曲解也成为经典的时候,那也是很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历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