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孽,人作孽(第2/5页)
呵呵,也不一定,它写得实在太含蓄了,所以张三也许这么理解,李四又会那么理解,我上面所说的,其实也无非就是各解之中的一种罢了。
孟子讲的这一小段里,一共三处引文,都让人费些思量。第二处引文也是出自《诗经》,叫做“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在上面没有把它翻译出来,是因为这两句——尤其是后面“自求多福”这半句,早已经是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了。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情况:一个朋友大半夜的来找你诉委屈,说自己最近狂追一个美女,今天突然发现此女原来是顶头上司的小蜜,哎呀呀,这可怎么办?这时候你就可以安慰他一句:“你就自求多福吧!”
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两句,其实原本的意思是:永远配合上天的安排,福泽要靠自己的努力。
孟子的第三处引文现在也是人所共知的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出处是《尚书·太甲》。“太甲”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个人名,这位太甲是商代的一位国王,他在后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般的国王如果知名度高,要么就因为他是个圣君,比如孟子常爱说的周文王、周武王什么的;要么就是个暴君,比如夏桀王、商纣王,可太甲的出名却既不是因为他好,也不是因为他坏——太甲的故事孟子在下文里会说,我们也到那时再讲,现在只是先知会一声:《尚书》的这个“太甲篇”就是和这位著名商代国王有关的记载。另外要说明的是,我在前面不是说过《尚书》被清代的汉学大师考据出问题重重吗,这个“太甲篇”就是被确证的伪作之一。
——啊?!原来是篇假货呀,那咱们是不是就别管它了,继续往下?
——呵呵,还不能不管,因为,“太甲篇”全篇虽假,篇中的一些字句却是真的,孟子这里引用的这几句就应该是真货。也有人认为:孟子这里不是引用《尚书》,而是直接引用太甲的话——这样说也很有道理,孟子通常引用《尚书》内容的时候,都会说“书曰”,可这里却说“太甲曰”。那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孟子读到的这几句“太甲的话”又是从哪里看来的呢?这就不知道了,我们也不必管它。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几句话大概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但一般人却很少知道,最后这个“活”字其实并不是“活命”的“活”,而应该读作“换”——它是个通假字,通的是“逭”,意思是“逃”。不过呢,只要是“自作孽”了,无论是不可“活”还是不可“逃”,反正都不是好结果。
如果天下事真是这个道理,那实在再好不过了。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那么,非要刨根问底,到底什么叫“天作孽”,什么叫“自作孽”呢?
黄河决口了,这应该是“天作孽”吧?可追究起导致黄河决口的根源来,却发现是因为上游地区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看来,对于人类来说,这倒属于“自作孽”了。
古代儒者当中有给这几句话找例证作解释的。
什么是“天作孽”呢?这位前辈说,“高宗雊雉,宋景守心”,这都属于“天作孽”,而“帝乙慢神”这就属于“自作孽”。
他要不解释,一般人都还明白,这一解释,反倒让人糊涂了。
没办法,我只好再受受累,解释一遍他的“解释”。
先说“高宗雊雉”。
高宗是哪一位?叫“高宗”的多了,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历,都是大名人,可这里说的高宗是商代的高宗,叫做武丁。
雊雉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野鸡。
据说,武丁搞祭祀活动,祭祀的是商代的开国英雄商汤王(就是孟子在前文屡次讲过,又常把他和周文王并称的那位靠七十里土地起家而称王天下的商汤王)。第二天,来了一只野鸡,踩在一只大鼎上边叫了几声。
这可把堂堂的武丁王给吓坏了:“完了,完了,坏菜了!”
旁边有个大臣叫祖己的,觉得奇怪,忙问武丁:“大王,您这是怎么了?”
武丁惊魂未定:“野鸡,野鸡来了——落在鼎上叫,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