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人祸(第3/4页)
“人——怕——天狗,这——是——谣言——”
还是没人理他,大家又都散了。荀子隐约听见散去的人中有两位在轻声议论着:
“大哥,这怪人是谁啊?”
“应该是庄子吧,不是有一出‘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吗?”
“可从他唱的那段儿歌看来,我怎么觉得他是专跟好猫咪咪作对的那些个老鼠中的一个?”
荀子悲哀地瘫倒在地,他被人当做司马南,又口误说成何祚庥,又被当做了道家的庄子,最后还被人认成是动画片里的老鼠了,看来“荀子”这个名头在后世不会被叫得很响了。
所以,荀子的名头一直不响,后世尊孔尊孟,就是不尊荀。
那么,荀子两次要说又没说完的话到底是什么呢?他告诉大家“天上的妖孽并不可怕”,又警告说“最可怕的是——”两次都没把话说完,那“最可怕的”到底是什么呢?
咱们先说说“天上的妖孽并不可怕”,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儒家思想,也是后来被歪曲得很厉害的思想。
儒家是不信鬼神的。孔子、孟子、荀子,这先秦儒家三巨头全是不信鬼神的,只是孔子讲得比较温和,比较含蓄,似乎是要“敬鬼神而远之”,其实真心话是在那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大概他是觉得,尽管这东西不大可信,可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当成真有这么回事好了。可荀子性子直,有什么说什么,所以荀子在后世都不见容于正统。
深究起来,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主流思想儒、释、道,本来没有一家是讲鬼神的(佛家的鬼神观和大众认识中的鬼神观根本不是一回事),可是,社会的发展总是顺着人性在走,所以,这三家思想发展来发展去,没发展多久,就全被鬼神充满了。我发现,无论古今中外,任何在大众当中被广泛传播的思想,只要长时间地发展下去,最后的样子都会变得差不多——都会形成两点共性,一个是神灵保佑,一个是偶像崇拜。哪怕某种思想最初甚至是明确反对神灵保佑和偶像崇拜的,最后一样也会落到这个套路中去。精英思想总是要接受大众的庸俗世界观改造的,总是要迎合基本人性的——这一点,还是等我们进入孟子人性观内容的时候再展开来谈吧。
那么,我们现在来让荀子把他刚才一直想说又一直没说完的话给说完。荀子要说的是:“天上的妖孽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妖!”
这可不是我的发挥,谁要不信就去找一本《荀子》的原文来看看。但是,荀子这里说的“人妖”和泰国人妖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意思呢,是和“天灾”相对的“人祸”。荀子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三种人妖,第一种就是农时遭到破坏,人民群众饿肚子,路上常看见死人,荀子用了一个词叫“政险失民”,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孟子的“率兽食人”。虽然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们对天灾的侵害几乎没有任何办法,但是我们的儒家先贤们还是认识到了,天灾虽然可怕,但人祸之害远远大于天灾。
他们,也包括孔子,虽然在有些观点上冲突很大,但都能深切体会到草民的艰辛,指出:什么最可怕?人祸最可怕!
是的,天灾不算最可怕,人祸才是最可怕!
那么,问题到这里可不算完,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祸是谁造成的?
荀子说,谁“政险失民”就是谁造成的。
孟子说,谁“率兽食人”就是谁造成的。
那么,问题还不算完,再接下来就有了第三个问题:人祸能不能解决?
答案一致是:能!
好了,接下来就是第四个问题了:怎么解决?
答案一致是:仁政,王道,礼制。
——这四个问题和问题的答案就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逻辑的概要。儒家思想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圣”,二是“外王”,也就是说,一个是个人修养,一个是政治主张。这四个问题和问题的答案,就是对“外王”的概括。
有人一定会好奇:孔孟之道很牛,很牛啊,看上去好像都有点接近“天赋人权”的观念了啊!那么,照这个思路去做,管不管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