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其实是别的意思(第3/3页)

面对着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作为中央一把手的周天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要重振雄风发号施令吧,可在那些大国诸侯看来,你把自己当棵葱,但没人拿你炝锅呀。什么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大国诸侯们早不稀罕了,现在,他们之中也有人想要在自己的名片上做做手脚了——我们的圈子终于兜回来了,梁惠王称王了。他在自己的名片上写着“魏王”。梁惠王得意扬扬:哈哈,老子现在也是王了,和你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其实,最早称王的倒还不是梁惠王,而是前面提到的“楚子”,“春秋五霸”里不是有个楚庄王吗,就是“王”。楚国人早对自己的子爵低人一等而愤愤不平了,再加上当时的楚国地处南方,相对于中原诸侯来讲,文明程度比较低,不太招中原诸侯的待见,这一气上加气,反正天高天子远(这时候还没有皇帝呢),就干脆称王了。但是,当时的楚国在中原诸侯的印象中毕竟算是荒蛮之地,隔阂是比较大的,所以,真正在各国之间有影响力的称王行动还得要算是梁惠王这次。那么,“梁惠王”这三个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时候,社会已经乱了,用文言文来说,就是“礼崩乐坏”了。

从称王一事看得出来,梁惠王虽然从坏了说是骄傲自大,可从好了说也算是雄心勃勃,他为了国家的发展,把首都从原先的安邑迁到了更具发展潜力的大梁,所以《孟子》这部书里才称他作梁惠王。他要是不迁都的话,说不定就该被叫成安惠王了。顺便提一下,这个大梁就是现在很著名的古都开封。河南人可以自豪地说:“《孟子》一开篇,说的就是我们河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