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武明决的盛世帝王――唐玄宗(第7/12页)

高仙芝乳母有个儿子名叫郑德诠,在军中为郎将,自以为是节度使的“干弟弟”,从前又常见封常清以随从副官身份常常侍立趋走于“干哥哥”身边,很不把封常清当回事。有一次,封常清外出回营,众将都迎前马上施军礼,惟独郑德诠打马从封常清马头前突过,理也不理。

封常清回到府衙,派人把郑德诠唤入。衙中有门数重,郑德诠每过一门,身后就“咣当”一声大门紧闭,着实让这个小子心中暗惊不小。郑德诠走到议事厅,封常清从座位上站起,说:“我出身寒微,想当初为了一个随从副官的职位,多次到节度使(高仙芝)府前哀乞,这些事情难道你不知道吗?现蒙赏遇,朝廷命我为留后使,郎将你竟如此无礼,大庭广众之下,又有朝廷中使在,对我如此凌侮!没办法,郎将你要暂死以肃军容!”未等回话,帐下军校一拥上前,按在地上对郑德诠行大杖六十,杖杖加力,郑德诠未嚎叫数声就昏绝,面朝地被人拖曳出去扔在府门外。

受杖之时,高仙芝的老婆和乳母得讯,一直在衙外跳脚嚎哭,由于重重大门紧闭,想冲进去也不能。无奈之下,两个妇人派人快马禀报领军在外的高仙芝。高仙芝闻听消息,也大惊失色,叹口气,说:“肯定没救了!”数日后回营,高仙芝心中恼怒,见到封常清不理不睬。封常清行事自若,也不为杖杀郑德诠的事情道歉。不久,封常清又立杀犯令的大将两人,“于是军中股栗”,渐树威名。

天宝十年,高仙芝改授西节度使,仍保荐封常清作参谋长(由此可见高仙芝的大度)。天宝十一年,封常清代王正见为安西副大都护。天宝十三年,封常清入朝,摄御史大夫,获赐甲第一区(豪华别墅一座)。虽功高赏厚,封常清为人清廉勤俭,每次出征或经驿途办理公事,随从仅一两人而已,且赏罚严明,深得众心。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讯传至朝廷。唐玄宗于华清宫召见封常清,问讨贼方略。由于久习边事,封常清慨言回奏:“安禄山率凶徒十余万进犯中原,太平日久,人不知战。但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正处于忧恐之中,闻言“壮之”。转天,就授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授权他去洛阳募兵征讨。

封常清到洛阳后,“旬日得兵六万,皆佣保市井之流”——这些平日里从未经过军训、挑担推车的老弱残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封大将军的悲剧结局。天宝十四年阴历十二月,安禄山大军渡过黄河,攻陷陈留,兵锋正锐,先头部队已打到葵园。

封常清派兵与安禄山的柘羯兵逆战,“杀贼数十百人”。不久安禄山大军继至,封常清退入洛阳上东门,抵抗不住,最终各路贼兵功进四门,鼓噪杀掠。此后,封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封常清不得已,率残兵至谷水,西奔陕郡。半路,封常清遇见高仙芝,详细汇报了安禄山的兵情兵力,嘱咐高仙芝千万不要轻敌,莫与贼争锋。高仙芝急忙率军退守潼关,这才保证了通往长安最重要隘口的安全。

唐玄宗得知封常清败讯,非常恼怒,马上下令削夺封常清一切官爵,令他于高仙芝军中“白衣效力”。世事轮回,封大将军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刑。即使如此,封常清仍旧无悔无怨,高仙芝对他也始终如一,仍然“令其监巡左右厢诸军。”

战事如此吃紧,“代朕亲巡”的大太监仍旧作威作福。“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天宝六年的小勃律之役,远在西域边外,估计边令诚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加上高仙芝当时人轻位浅,对监军敬重有加。如今时势有异,战事危急,边令诚不习武事,仍事事插手,难免双方会产生龌龊。太监的性格仍似女人,“易怒而难消”。边令诚回朝奏事,把高仙芝、封常清的“败绩”添油加醋地在玄宗面前一一陈讲,对于二将的顽强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质却只字不提。玄宗“龙颜大怒”,丝毫不念二将固守潼关之功,“遣(边)令诚赉敕至军并诛之。”

边令诚到潼关后,在驿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读敕令。跪听圣旨后,封常清言道:“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公予以上达天听。”言毕,随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表,递给边令诚,然后,跪地伏首,慷慨受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