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着书的想法(第2/3页)
再比如武则天的革命,虽然他后世无数人讴歌。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一些人鼓吹的产物。杀亲人,杀功臣,杀权贵就不用说了。这个暴主,动辄就是几百几千人的杀,其中间有多少无辜的百姓!更是大兴土木,工役百万,百姓愁叹,信仰佛教,使十家就有一人出家。史称其会用人,除了成就一个狄仁杰外,魏元忠晚年也变了节,其余姚寿、娄师德、苏味道等人只是一群拍马屁自保之徒。就连狄仁杰也差点死在她手上。那么一群嬖臣酷吏,更是数不胜数。品性更不用说了。那个乱。因此石坚对这个女人十分地反感。
石坚从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再拉到政治,然后想到诸子百家。道家讲清静无为,儒家讲礼份尊卑仁义,法家讲以法治国,墨家讲兼爱交利,名家讲从事论名,后面还纵横家、杂家、兵家、农家等等。只不是后来封建统治者,将道儒法吸收进去,挂着儒家的大牌子治国,而道教又将道家也阴阳家吸收进去,创立宗教。
这各家中似乎都是对立,又相互交融,比如墨家与儒家有许多共同点。兵家与法家又有许多共同点。这又是一个对立相融的平衡过程。
但一味地将它们区别开来,反而失去了真味。而后来人就这么做的。当时这些诸子著书立说,只是本意想百姓过一个好日子罢了。因此孔子才求道于老子,释迦牟尼才不排斥其他各种宗教。实际上自从张无梦为道教奔走,无形中就坠入下乘了。同样的还有后来的天主教,惩罚异教端,藐视政权。如果不是那时候中国人自己不争气,那有后来其人家欺负的局面。
他叹了一声:“所以说天居于地下,天地相交,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而天居于地上,否之匪人,不利于君子贞。只有相交相惠,将对立化为互利惠,才是大来小往,否则就会成了小来大往。”
所以有人说因时制利,因时而变,实际上就是一个平衡二字。秦用暴法,刘邦入秦立法三章而得天下。可天下承平日久,法纪松驰,因此诸葛亮立法严峻,而蜀大治民不怨。
想到这里,他所看的诸子百家的言论,再次象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闪过。但现在看这些言论,石坚觉得是那么地清晰,似乎把握了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这些人当时,所写的言论真正用义。
不但是对诸子的言论,就是对鬼神,他都在思考。现在想起来,一切尊重科学,同样是对长时间迷信的拨乱反正,这也是一种平衡之道。但鬼神信了,就会天下大乱?否!象西方国家,信仰宗教的不知凡几,但人家科学发达,相信鬼神与对科学发展并不交涉。因此宗教也可以与科学互助补充。
不管鬼神有没有,人类确实需要一种信仰。可为了这种信仰大兴土木,荒废生产,又成了坏事。
这同样是一个看似对立,实际上相互补充的平衡。
时间在默默过去。
不敢打忧,看来事情并没有结束。当然了,天地间产生了这么大的异象,不可能石坚一无所获吧。
过了好一会儿,石坚眉头渐渐地舒展。慢慢地他似乎找到了一些重要的脉搏,特别是对这种平衡的掌握,不但他对各种思想进一步地理解,而且对各种科学知识,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他不由自主道:“不行,我得辞官,写书。”
说完了,这才从沉思中醒悟过来。这样说不好,好象他象神棍一样,也产生顿悟了。
他不好意思地对张着大嘴,都能塞进一个鸡蛋的小皇上说道:“皇上,失礼了。不过刚才臣确实考虑了一些问题,对臣也有所帮助。”
赵祯说:“这是好事,可你不能辞官啊。”
今天这都是怎么一回事啊。虽然写书还不至于出家,但朝中这一摊子事怎么办?
石坚呵呵一乐,说道:“放心。我刚才是失言,还以政事为主。”
不过是他打算将职责放一些下去了。经过这一次顿悟,也不算顿悟,石坚以前也考虑过。但没有这么系统考虑。刚才让赵祯一逼,使他发急,以前许多思虑一起涌上心头。然后潜意识地将这些事思虑做了一次总结。这种情形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只不过没有石坚弄出这么大动静而已。就是平常人都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