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一群窝囊废(第2/4页)
刘娥听了再一次脸红。朝争的事就是她挑起来的,有意扶着吕夷简夏竦等人上位,与石坚一党对干,让朝中形成平衡。
“第二,臣侥幸得先帝保佑,做了许多大事,因此让臣有了许多薄名。太后,你刚才也听到臣进城时的欢呼声。如果那一刻臣不轨,对朝廷真会很不利。”
那时候欢呼都将天上云彩震动弹了。他们在宫里不可能听不见。石坚不如将话挑明还好一点。省得今天刘娥放开了心,明天的心又在悬,烦死了。
“其实臣的存在就是一棵畸形的大树,对朝廷正常的运行不是很好。只是因为现在许多悬而未决的事情要处理,所以臣不得不还呆在朝廷中。”说到这里,他对一个江姓公公说:“麻烦江公公将我的话全部记下来。”
不得不这样,刘娥对他防到现在,可主动交了那么大的权(还没有看到,不过石坚感觉到了一会儿刘娥下的圣旨一定会让所有大臣膛目结舌),他不得不将刘娥的心病扫除,否则自己高处不胜寒,位越高就越危险。不要搞到最后象岳飞一样,就惨了。
刘娥色霁,高兴哪,以后有这书面记录,就不怕他有其他的心思了。
对,你高兴就好,就怕你不高兴。石坚又说道:“但是臣只有保证自己,可不能保证其他人。就象刘备将政权交给诸葛亮,蜀国兴旺。那是诸葛亮。可曹丕将国事托负给了司马懿之后呢?(想起一件事,电视《三国演义》诸葛亮挂的大旗是蜀,可人家说自己是汉室正统,就象日本人在自己旗上挂上倭寇,太恶搞了)因此这个头不能开。”
刘娥点头,这句话说到她心里面了。脸上颜色更霁。
“所以臣必须要做一个表率。”
行了,话说到这地步,刘娥心里虽然还有病,可也去了一大半。她还说:“石爱卿,喝茶,慢慢说。”
慢慢说,外面大殿上的群臣还等着,东张西望,连赵祯也在望。他有许多事情要问石坚,这个仗怎么从河间府打到邢州,就结束了。这中间不说几万里,来回兜也兜了好几千里地,怎么就没有人发现?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得悄悄问,就是他亲生母亲到底是谁?
石坚喝了一口茶,他又说道:“等到局势安稳,不但不能让某个大臣专权。臣有句话不知该不该当说。”
“说,哀家恕你无罪。”
“那臣就说了,连皇上也要学会放权监权。”
“什么意思?”刘娥问道,这句话说得太模糊,听不懂。
石坚说道:“太后,可想赵家江山永保万年,而不是八百年,五百年,三百年。”
石坚说得有些忤逆,可也是事实。除了周朝八百年外,那个朝代有多长时间?
“可有计策?”
石坚摇头:“臣也不敢想。但太后既然今天与臣交谈。臣也斗胆说一句。现在几位先帝以及太后圣上贤明。可龙有九子,万一有一个不贤明的主君,怎么办?”
刘娥沉思,这确实不好办,一个封建朝代的败坏,主要还是主君不够贤明,导致社会关系紧张。最后崩溃,但这个谁敢保证?
“因此必须进一步放权,让大臣处理。但也要监权,不能主君放了权后,让某个大臣专了权,反而生起觊觎之心。”
石坚只能点到这个地步了,再点刘娥就要翻脸了。实际上他指的就是君主立宪制。这是让刘娥脑海里留下一点映像,然后大洋岛那种特例在哪里,让她想,让她发问。自己不能提。
可刘娥一时半会那可能想清楚,怎样放权,怎样监权,还让朝政在自己掌握之中,同时还会杜绝主君昏庸,这好象都很矛盾。不过她也知道就是石坚有想法,现在也不敢说。这个争议更大。
石坚看她在想啊想的,这时候江公公也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下来,石坚这才说道:“太后,那件事不用太操神,还是商量如何将大宋从这泥水里拖出来。”
不说不知道,刘娥都忘记了大臣们还在大殿上等着。于是与石坚一道回到大殿。但这回也放心了,人家主动说了将事情做完,什么官都不要了,而且连如何将赵氏江山永保千万年都在考虑。于是宣旨。
这回石坚是真的升官了,昭文馆大学士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臣还在发愣,昭文馆大学士能理解,首相嘛。其实宋朝宰相挂这个名的也不过一小半,大多数是集贤殿大学士,怕宰相专权。也都是挂着六部尚书或者侍郎的职称。但怎么一下子出来两个。可后面一句话让他们都呆住了。这道圣旨后面继续说,因此为国家危难之秋,让石坚暂时协助圣上,总理全国政务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