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七章 元帅府 开封城(第5/7页)
面对这些直接的问题,李孟没什么迟疑,他也是早有腹案,开口说道:
“孙先生,你可记得本公每日间出城巡视,身边总是幕僚、亲兵随行,人马喧嚷,曾有老儒谏言,说是本公万事节俭,却在这出游之事上太过煊赫,本帅虽然对那老儒嘉奖,却依然故我的事情?”
孙传庭点点头,李孟脸上露出笑容,又是解释说道:
“那随行之人,就是我元帅府的幕僚随员,战时体制,他们每日演练,若是跟不上学不会的,早就是被淘汰出去,补上新人,孙先生,你看如何?”
听到李孟说完,孙传庭长呼了一口气,颇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摇摇头有些感慨的说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能有今天的局面,怎么能是偶然,国公的平日举动早就是做好了筹备,细想想这些布置,倒是和藏兵于民的策略很有些相通的地方,平日间各处自行运转,战时却并拢在一起,下官总算明白,灵山商行设在济南城的第二总号所为何用了。”
两人对视一眼,一起笑了起来。
先前说过,在山东的各个大机构之中,只有灵山商行的总号不在济南,而是设立在济宁州,偏偏在济南城还有个画蛇添足的第二总号,济南城的第二总号并不接民间的生意,而只和胶州营军需处和兵器制造局打交道,济南城的民间买卖,还有个灵山商行的济南分号主理,这设置颇为奇怪,到现在孙传庭才是醒悟,而山东内部,类似这样的行动和布置当真是不少,看来都是有深意在其中,孙传庭不由得感叹良久。
六月中旬,山东的第一大事,是齐国公李孟的二公子起名李武,这名字平常之极,不过要是看山东的户籍档案的话,这三年来,整个山东的新生男孩,起名字差不多有五成都带个“武”字。
这也是胶州营在山东之地,武功赫赫,如果想要求得功名富贵,在征战之中更容易获取,有无数人参加了胶州营,一步登天。正是因为看见了当兵习武有这样的好处,这才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不过,李孟给他的二儿子取名“武”的原因,却是他身体虚弱,希望他将来能够多习武事,让身体健壮。
按说,李孟这等贵爵得了子嗣,朝廷应当是下旨封赏,最起码也要有个散官的衔头加上,才算是正常的规矩。
可如今朝廷和齐国公这边形同水火,那还谈得上什么赏赐,本来在封赏齐国公的时候,李孟的大儿子李宏就应该是被封赏到,可朝廷压根没有提及,甚至连山东的其他将官都是不闻不问。
朝廷也知道这些兵马军将都是对李孟死心塌地,朝廷拿不出什么拉拢他们的实利,特拉拢不动,索性连这大小相制的手段也不用了,来个缩头不问,理都不理。
尽管没有朝廷的封赐,可尚在襁褓中的李武已经是被众人奉承,将来必然大富大贵,长寿健康。这个奉承也是颇有技巧,比如说大家夸赞李宏的时候,就说这李宏将来贵不可言,有龙虎之像。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今李孟身边的人也是如此,颜若然产下李宏之后,在李府的地位愈发的稳固不可动摇,正好也是赶上胶州营势力大扩张的时期,这可就了不得了,本来颜知府是江南人士。
自从成了李孟的岳父之后,在刘福来的安排下,也是为了颜若然这一系亲属的安全,颜家的人都是被接到了山东居住。
颜家人在江南之地不过是个中小地主,就是那种诗书传家的殷实家族而已,来到山东,尽管是不愁吃穿花用,可山东比起江南来,那可是远远不如了,所以颜若然的亲族对颜家父女总是颇有怨言。
但这种怨言很快就是烟消云散,山东和两淮的豪商高门马上就是把他们捧到了天上去,要什么有什么,也不图什么回报,只求能在大帅面前表示一下善意,说句好话那就心满意足。
人生境遇变得如此之快,前段日子还是小门小户的平民百姓,突然间就成了如同勋贵高官一般的人物,这种滋味可真是美妙之极。
接下来对颜若然的怨言变成了谄媚和讨好,毕竟是收取了别人的钱财,总该是替人办事,结果李府每日间都有颜家的亲戚来访,搞得颜若然不厌其烦,要说这个公关手段还是颇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