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二章 顺立(第4/5页)

建立政权,让自己正规化,正是这一切的第一步……

崇祯十六年四月初五,李自成在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策划下,在襄阳正式建立政权,国号“顺”,改襄阳为襄京,设置官吏,建立制度,李自成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则是自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文官系统设置上相、左辅、右弼、六政府(仿照大明六部)有尚书、侍郎、从事等等官职。

地方上又有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这些地方官佐,又有府丞、理刑、州判、县簿,除却六政府的尚书,和地方上的节度使之外,其余的官位都是实职。

而武将系统,整个流民大军,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大营,各级将佐,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都尉、掌旅、部总。

不过还有些营是按照从前闯营的老称呼办理,比如说统领百人的叫做小掌家,统领千人的叫大掌家,统领万人的则是老掌家,等等。

又在各个地方设立卫将,负责地方防务,这些上面的东西名目繁多,不过在懂得朝代更替,看过史书的人眼中,这些都是个习惯的过场,无非是大明的那些尚书、侍郎、总兵、参将的名目换了个名字而已。

真正让人注意到的新建立的大顺,安民的第一步措施就是实行军屯,在军队的管理下开始屯田。

这个政策才是真让天下人感慨的,这些流寇还真是心志不小,现下就抱着长远发展的打算了,前途不可限量啊!

按照历史的常规,做到这一步的流寇已经不能被看作流寇了,想要改换门庭在这个时代博些荣华富贵的人,还真是要仔细的思量考虑。

毕竟,整个这个天下,哪有像是李自成和罗汝才势头这么好的流寇兵马,如此的顺利兴盛,看起来隐约也有些天命在。

当然,李孟在大明体制之中,荣华富贵都是朝廷封赏,不是身在局中,众人最多是以为不合规矩,这声势上反倒比李自成要差了许多。

当然,立政权,定官职,这其中却也有些不妥的地方,比如说李自成自称大元帅,而罗汝才自称大将军。

一为奉天,一为代天,一名是大元帅,一名是大将军,从这名称上可看不出双方的地位高低,这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可看这个名目,这可是有两名并列,一国有两名最高统领,他们的命令到底要听谁的,这就是个大问题了。

自从朱仙镇这一战之后,李自成和罗汝才的种种矛盾就开始浮现出来,在开封城下,因为那封河南巡抚写的名为劝降,实为离间的信笺,闯营和曹操营的兵马剑拔弩张,险些火并。

凡是明眼人都已经看到了双方的裂痕,不管现在的流民政权怎么热火,可要是没有处理好这个裂痕,依旧有土崩瓦解的可能。

不管是外面的人,还是大顺内部的人,都是在等待着这个矛盾被处理或者是激化的那一天……

左良玉的船队在九江,九江和武汉之间的长江江面上,空空荡荡,而九江再往下游,江面上可就有些拥挤热闹了。

在平贼将军左良玉来到武昌城之前,就有那看准风色的富商巨贾,高门大族,急忙忙的从武昌城坐船沿江而下,等到左良玉大军驻扎在武昌城周围的时候,又有一批的有钱人逃走,等到城防空虚,武昌城最后一批富户能跑的也都跑了。

而且在江面上的这些豪富人家,不光是武昌城的,还有许多襄阳、钟祥以及湖广的豪富权势人家。

目前这些人有两个去处,一边是江南繁华地界,江南之地,自来就是奢靡销金之地,又有江南风光,正是这些多金避难的豪客们的好去处,但也有人琢磨着还有另外的好去处。

差不多在六七年前的时间,山东兖州府的济宁州和莱州府的胶州城渐渐出现在湖广这些富贵之人的耳中。

而且这几年,关于济宁州和莱州城的传闻说法越来越多,都说是繁华异常,不逊江南,更加难得的是地方上安定无比,从来不会发生什么乱局乱象,要知道就算是江南有个风吹草动,也有百姓啸聚吃大户的情景,这乱世中,安定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