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七章 海外横财 凭水飞跃(第4/8页)
实际上,这些工匠、学徒、青壮粗工们能拿到的报酬比额定的还要多,因为他们几乎是三班倒的在运作生产,太过疲累,郭栋和孙和斗采用的方式就是提高报酬。
本来兵器制造局的生产是没白没黑的做,直到完成生产计划为止,但随即就发现,在这种疲劳生产之中,次品率大大的提高,返修返工,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只能是通过三班倒的这种方式让工人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工作,并且让生产不会间断。
上面说的那些不过是经济上的收入,兵器制造局里面成员的待遇等同于胶州营的军人,都要受到地方上的种种优待照顾,一人做工,家人都能有个不错的生活。
可这么好的待遇,这么高的地位,在莱芜的兵器制造局始终是面临着人力不足的状况,在山东和其他处的青壮眼中,做工收入再高,也不如当兵有前途,能穿着山东的粗布军服,手中拿着长矛,这才是光荣无比,这才是好汉。而且在现实中,因为匠户类似农奴的处境,很多人的观念一时半会之间根本转不过来,都觉得这是个下贱的工作,不愿意去做。
兵器制造局的要求又太高,挑肥拣瘦的,那些有手艺的学徒进来倒还好说,那些青壮,是招收进来打算作为自己的未来培养的,所以标准卡得特别严格,宁缺毋滥,经常还为了招人的事情和各地的军将们打起了擂台。
孙和斗几人一直为这个劳力缺乏的事情头疼,本以为李孟在北直隶带回了几千人火器匠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些人补充进去之后,才松了没有几口气,胶州营就下了更大的单子,刚刚宽裕起来的生产能力又是捉襟见肘。
以往的生产,除却火铳的制造比较复杂,刀剑长矛的打造相对的简单些,可这次的生产清单之中,那种西洋的板甲数量很大,尽管半身甲的比重更多,可这甲胄实在是太占用人力了,每个甲胄,差不多都需要一个两个小组专门的负责打造,完成一件之后才能去完成另外一件,而这种加工可不是那种乡野铁匠能做得了的,他们也就是打打铁犁之类了不起了,这种钢的东西,根本没这技术,就连刀剑都必须反复训练才做得了。现在兵器局里面能做铁甲的大师傅,也就四五十个人,一个人带着杂工折腾一旬都未必能出一套合格的铠甲,一年下来也就千把套,哪儿够用,而那些新晋的工匠,大部分也就能掌握一两个工序,会锻的,却不会渗碳,渗碳做得好的,又不会钻孔,人力资源紧张,搞得孙和斗脑仁都疼了。
这么大量的生产,胶州营兵器制造局头疼的只是人力不足,而原材料则根本不用担心,莱芜的铁矿、兖州的煤矿都是源源不断的运过来,至于工人的报酬,各项杂费之类更是不用发愁,宁乾贵那边已经在私盐和海贸的收益中给制造这块列出了特别费,优先照顾。
这些年来,胶州营的军队将领们在外厮杀,辟地数千里,获得功勋无数,文官系统用屯田田庄稳定地方,保证人力和后勤的供给,商业方面的掌柜们私盐、采金、贸易各项也是让山东盆满钵满,那孔三德负责的厘金局更不用说。
负责制造的这些头目们心中着急,大帅都成了齐国公,这么一步步向上的走,将来不可限量,大家也都是熟读三国演义的,当初曹孟德也是封了魏公,才一步步上去的,现在咱们要是再不做出些功绩来,到时候可就跟不上前进的步伐了。
可人力不足这是个实实在在的短板,不是说能补充就能补充的,孙和斗自从正月之后,尽管是大喜,可头发却也是白了好些。
事情的解决却让人意想不到,就像后世一个哲人说的一样,哪怕一片树叶,也是有他的用处的。
当日神甫费德勒从澳门和南洋那些招募来的洋人,除却张立普在济宁州和胶州之间来回奔波,在灵山商行做的风生水起,欧曼·加里斯成为李孟的军事顾问之外,其余的大都自称有些手艺,都被放到了这兵器制造局。
孙和斗略微懂些西班牙语,和通译一起同那些洋人们一个个的聊过,发现这些人充其量在欧洲的时候在工场之中做过学徒,独当一面的工匠根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