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五章 看似正常的轨迹(第3/7页)

但松山之战后投降,挂着个汉军旗的身份一直是闲居的大明督师洪承畴,却被睿亲王多尔衮恭恭敬敬请进府中,以先生称之,不敢怠慢。

满清手中的明军文武,投降过来的武将最高有做到总兵、副将的,文官却没什么高品的,范文程不过是个秀才,那宁完我是个童生。这洪承畴却是大明的二品大员,督抚重臣,一向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被认为有大材有大能。

闲居在盛京的时候,也有人暗自的观察过他,自从投降之后,每日间除却练练身体,再就是闭门读书,皇太极和诸位勋贵有事询问的时候,他也中规中矩的应答分析,一切都是特别的合乎规矩。

有那伺候洪承畴,实际上是监视的仆人传言,说河间府歼灭满清大军的消息传到他那里,洪承畴正在写字,听到这件事,笔尖颤了颤,一滴墨滴在了纸上,此外再也没有什么情绪或者是行动上的不正常。

豪格和鳌拜素来都是瞧不起汉人,一直对这个洪承畴不甚重视,等到多尔衮把人请进睿亲王府,这才是觉得有些不对,不过也就是仅此而已,懒得理会。

盛京闹得这么厉害,终于是惊动了内宫中的几位嫔妃,特别是宸妃死后,皇太极最宠爱的庄妃。

这庄妃也算是满清的奇女子,尽管她是皇帝的遗孀,尽管她是科尔沁部落公主,盛京之中关于她的各色传闻始终是不断。

什么多尔衮和庄妃是青梅竹马,本来想娶的是她,但皇太极横插一脚,无奈之下只能是娶的庄妃的妹妹,什么皇太极和朝中大臣几次招降洪承畴不成,但庄妃出面,那洪承畴一见之后就为庄妃的美貌风度倾倒,心甘情愿的为大清效劳等等。

当然,日后的传闻更多,什么下嫁多尔衮之类的段子,充斥在野史传奇之中。

满清女真毕竟是蛮族根子,蛮族那种兄长死后,弟弟娶嫂子,父亲死后,儿子娶继母的传统还有些影子在,丝毫不讲究什么廉耻礼法的。

但庄妃和多尔衮的亲密关系倒是千真万确,包括在皇太极死后的这个月,庄妃几次出入睿亲王的府邸,名目是哀痛皇帝的死去,要和自己的妹妹聊天开解心情。

此外,庄妃以女眷叙话的名义把几位亲王和实权贝勒的女眷请进宫来,崇祯十六年的二月,庄妃差不多是整个盛京城中最忙碌的人。

或许是背后达成了什么协议,或许是承诺过了什么,各方终于是有了一个共识,在三月初三,各亲王入宫商议,决定到底是谁来继承大统。

和关内处处的惊讶震动不同,关外的满清反倒是对阿巴泰这支力量的损失,没感觉到如何的痛心。

一方面是在白山黑水老林子里面一批批的抓捕生女真补充人力,一方面是各个旗的内斗把众人的注意力都给牵扯过来了。而且他们想的明白,满清要想攻打大明,可以随时绕道草原,选择大明北边的任何一处关卡突入,草原上的蒙古部落臣服满清,就是被满清打的远遁。

而明军根本没有足够的马匹和补给力量,能在草原上行军,何况明军和蒙古也是世仇,要想通过草原上打过来,太多的仗要打了,猴年马月才能过来,至于山海关那边,吴三桂和高第的辽兵在鞑虏眼中从来不是威胁。

关外地盘,在很多女真人眼中是最为安全的地方,在没有李孟的历史上,满清勋贵总是有关内呆不下去,就带着金银财宝回关外祖宗地盘的想法。在这样安全的地方上,也不担心大明兵马会趁着胜势杀过来。

崇祯十六年三月初三,关外盛京城全城戒严,城门关闭,百姓和低品文武官员都被告捷无事不得出门。

而盛京皇宫门前的广场,则是黑压压的人头,满清各旗中够资格的人物全都聚集在这里,一方面给自家的主子加油助威,另一方面也是等着看看谁来继承大统。

皇宫前面的这广场本来是仿照明紫禁城的样式,宫门前的空地在举行各项仪式和大典时候使用。

不过现在看着更像是个校场,在校场上能看见各个旗的兵马,彼此之间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

站在最中间声势最浩大的则是两白旗的兵马,多铎和阿济格都是全副武装的骑在马上,身后的两白旗兵丁也都是披甲拿刀,全神戒备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