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二章 无功 定罪 送人头(第5/7页)

崇祯皇帝终于是睁开了眼睛,在那里有气无力的说道:

“诸位爱卿,山东总兵李孟立下如此大功,自当封赏,你们看,应该给个什么样的赏赐呢?”

左都督、山东总兵、援剿两淮军务并且有镇东将军的封号,尽管李孟不声不响的窝在山东,可这些年军功积攒,大功小功积攒在一起,按部就班的封赏,所谓山东李二郎已经是镇守山东的一品大将。

因为唐宋时节,将军号极为泛滥,所以明朝立国之后,对武将的称号控制极严,轻易不得有加将军号,即便是九边重镇的统兵大将也不是全能加将军号,李孟所在的山东,在天启末年才设立的总兵,更是和将军无缘。

能一步步的走到现在,则是数次击败流民军队,并且齐河县那一战斩杀鞑虏千余,加上当时因为刘福来的关系,在朝中可以运作一番,内因外因得了个镇东将军的加号。

这对于李孟来说,不过是正式场合上唱名的时候又要多念几个字而已,可对崇祯皇帝和下面的众臣而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大难题。

今日间在朝廷上所说的事情,所牵动的内内外外的局势太多太多,每个站在这里的大臣和宦官,总是代表着这样那样的势力,他们的表态,肯定要影响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还有身后的势力。

利害牵扯,彼此纠缠,很多事情必须要在退朝之后,和其他的朝中同僚沟通商议才能确定,此时什么话讲出来都不知道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对这样的场面,大明诸位大臣早就有固定的应对方法——低头沉默……

“诸位爱卿,这等大功之臣应当如何封赏,各位就拿不出个章程来吗?张国维,你是兵部的主官,你觉得呢!?”

张国维听到崇祯皇帝叫他的名字,立时打了个寒战,硬着头皮走出队列,看看崇祯皇帝的脸色,也看不出什么喜怒,再看看周围的同僚,则各个都是低头不语,张国维咬咬牙,迟迟疑疑的开口说道:

“陛下,山东李总兵此次战绩太过骇人听闻,还要点验方能核准,兵部为公允准确计,总要见过首级才做数,肯定要有所耽搁,一时也确定不下,还望陛下恕罪!”

这番话却是个太平拳,把可能担上的责任全部卸下,崇祯皇帝脸上依旧是平静,冷冷的说道:

“方才外间喊得不是说过几天要带着首级上京吗,那就是不怕你们点验,陈演,你说说!?”

众人在朝堂上已经是宣判了内阁首辅周延儒的死刑,最有机会上位的则是这位内阁大学士陈演,崇祯皇帝的问话更是确定了众人的猜测,望着陈演的眼神也都是热切了许多,陈演此时正是心情极为舒畅的时候,首辅这个位置,也算是文臣的顶峰,今日间总算是实现了这个愿望。

猛听得皇帝出声询问,陈演打了个激灵,他到了这个位置,固然是位高显达,可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了,内阁大学士陈演出列跪地,肃声的说道:

“陛下,臣以为,这山东总兵李孟虽有军功,但却有欺君大罪,理应从重处罚!!”

在朝堂上的其他大臣再怎么老奸巨猾,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可听到陈演的这番话,还是禁不住抬头看了跪在那里的陈演几眼,心想这样的话,怎么能如此语气平静,泰然自若的说出来,这陈演能这么快熬到内阁首辅大学士的位置上,果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这番话却让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来了兴趣,崇祯离开椅背,朝前移了移身子,开口淡然问道:

“灭军杀将,这等大功,怎么却有欺君之罪呢,爱卿说来看看。”

看见崇祯皇帝的反应,内阁大学士陈演顿时知道自己这一注下对了,不由得打起精神,郑重其事在那里阐述道:

“听传闻和方才的禀报,大战结束之时,应在腊月初一初二前后,河间府距离京师,快马加急,不过一天多些的路程,可这消息直到三日前方由民间传来,不管战局如何,身为朝廷兵马,却有意欺瞒,这到底是有何居心,况且这山东兵马素来不听朝廷调遣,几次有难都是推诿不前,这足以说明其人心怀叵测,其兵马乃是国家大害,若不惩处,怎么能在天下人面前明正朝廷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