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二章 风起微澜(第4/6页)
尽管孔府震怒,可细想一想,想给李孟这武夫教训的手段还真是很少,总不可能动员孔府的家丁青壮,去找镇东将军李孟的胶州营去打上一架,那可就是把脖子送到别人的刀下去挨宰了。
有明一代,朝中的重臣,以把女儿嫁入孔府为荣,或者是娶孔府的女儿,毕竟这是全天下最太平长久的所在。
依靠这不断的联姻结亲,孔府虽然是安心在曲阜享受富贵,但在朝中也是有他的关系网和影响力。
最近向孔府提出联姻要求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兵部尚书,正是替天子统管天下的大臣,岂不是正好对付这山东总兵李孟的。
衍圣公当即是修书一封,给这兵部尚书陈新甲,同时答允了这桩陈新甲的提亲,反正自己儿子不少,娶陈新甲的女儿也无所谓。
徐州的那些盐枭,实际上和孔府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或者说根本没有关系,这些人被砍头,孔府除却他们的二公子受到些惊吓,那个庄子的大门被破损几处之外,并没有什么损失。
但孔府中人之所以这么愤怒,要动用朝廷的关系来动一动山东总兵李孟,实际上就是看中了这私盐贩卖的利润。
财帛动人心,让人忘乎所以看不清形势的也是钱财和利益,这一次贩运私盐,仅仅是在滋阳城和曲阜城一带贩卖,还有给自家用,这就已经是一笔大财,如果能在整个兖州府贩卖的话,那又该有多少钱入账。
这钱来的太容易也太快,比起兼并土地布置规划,使用佃农耕种,要简单很多,从前没有接触这个私盐贩卖,孔府上下还不觉得如何,接触了这个大利之后,尽管才有一次,却实在是舍不得放手。
李孟对孔府一直是优渥宽容,这种懒得理会,给自己少些麻烦的态度,却被孔府认为是武夫对孔府的畏惧和忌惮,大明文贵武贱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孔府身为士林文人之宗,自然更是瞧不起武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推崇儒士,讲得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结果在建文帝的时候,黄子澄和齐泰一干纯儒把持朝政,结果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天下的藩王手握兵权却没有一个出兵勤王。
再以后一直到如今的崇祯年间,儒士文臣一直是在朝中稳稳的压过了武将和宦官,大明一代代皇帝,从皇帝治天下,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眼下的局面差不多是士大夫治天下了。
如何把握对文人士林的态度和分寸,对李孟来说还真是个考验,最起码在对待曲阜的态度上,他的优渥和宽容就被当成了敬畏。在这利益的争夺上,孔府被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晃花了眼睛,开始进行愚蠢的挑衅。
不过这件事情上,孔府自己也不能大张旗鼓去发动舆论和李孟斗争,圣贤的传承去贩运私盐,这简直是个笑话。
但有些事情在官场上是心照不宣的秘密,既然是答应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联姻,那这位兵部尚书自然也会去做些事情。
话说回来,若是李孟在山东的名声,如同河南的左良玉或者是陕西的贺人龙一般,想必不管是孔府,还是兵部尚书陈新甲都不会对李孟做什么,但现在李孟在天下间的名望是“平庸守成之辈,尚算温良谦恭,不晓官场常事”。就是说很少办什么错事,对朝廷还算是恭敬听话,可却对官场上的一些规矩很是懵懂。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李孟出身卑贱,是贩盐起家的军户,这身份当然是让人瞧不起,他目前的阵营还是个失势的阉党,眼下是文臣专权,东林为先,被太监提拔起来的武将肯定是被天下人瞧不起的。偏偏他依仗的这个太监还是个失势的太监,被目前最有势力的司礼监大太监和南京镇守太监所敌视。
几项叠加起来,李孟在大明的权势阶层之中的印象可想而知,刘泽清不过是先冲进登州城,就有个左都督、曹州总兵的官衔,李孟一项项的大功,要是正常升赏的话,如今也应该封爵了。
尽管和李孟打过交道的人,还有那些见识过李孟兵威的人,都是知道对方的厉害,不敢有所触犯,但大多数的高官们,普遍是认为李孟在山东根本长远不了,这等既不是出身将门,又没有什么高门重臣提携的微末之辈,不会有什么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