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一章 万事不如钱 拿人(第3/5页)

何况现在许多外洋的货物,也是通过江南的口岸进来,然后贩卖到北方,这夹带货物的事情,已经是半合法,官方也是默认,要不然谁还愿意承接这漕运的活计。

而且漕工本就有半官方的身份在,一被山东盐帮截住船,那伙私盐贩子就鼓动说,这是济宁的地痞无赖,想要来敲诈咱们钱财,只要是大伙奋力不退,那些查缉的人肯定也不敢犯了众怒。

这才是闹将起来,把山东盐帮这些人搞了个灰头土脸。

审问出来的结果,依旧是不知道那些私盐贩子到底是去往哪里,但却知道了几个信息,那些盐贩子是在官府拿到的保文,私盐贩子想和官府有什么交道一般式很难,更不要说去拿到担保的文书,漕运的船只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

而且山东的盐法这么严酷,寻常的草莽江湖人,哪里敢来冒这样的风险,这件事情后面除了方家老大方应忠之外,还应该有官府的参与,去漕船上搜查,搜出来的担保文书,却是徐州知州那边的担保文书,一个文官有这么大的胆子,真是让人想不到。

让黄平他们取得进展的却是文如商行的大掌柜孔三德,在码头上那件事情闹出来的第四天,一名商行伙计打扮的小伙子来到了灵山商行,说是有封信要交给孟老掌柜,但灵山商行不管是在济宁州的分号,还是在济南、胶州的总号,都没有这个孟老掌柜。

这是一个约定的暗语,这封信随即就被交到了目前济宁州负责情报工作的黄平手中,信是孔三德写的,里面的内容,恰好是把方应仁没有讲的,和山东盐帮迷惑的东西给补全了。

信的一开始,说的并不是有关私盐的事情,而是孔三德说,他现在已经是闲人一个,文如商行大掌柜的职位在两日前已经是被衍圣公剥夺,交给了衍圣公的二儿子来掌管。

这对胶州营来说,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文如商行在鲁南和南直隶一带,可以说是豪商,这其中自然也有胶州营和灵山商行的功劳,很多不方便自己去做的事情,往往是交给孔三德和文如商行去做。

而且屯田田庄的设立,流民的收留赈济,在前期,粮草这一块也是大问题,胶州营的田庄积储可以满足,但需要的运输成本,还有耗费的时间未免太高,在鲁南和归德府这两地,采用的方法是直接向孔三德购买,孔府是山东排名前三的大地主,模仿李孟办田庄,也是积储大量的粮草,孔三德直接就是把这些粮草拿来贩卖,给了胶州营许多的方便。

这样的人,一方面因为他,李孟系统对孔府还算是友善,另一方面,孔三德买卖粮草和那些替胶州营出面的生意,也的确是捞取了大笔的钱财,功劳当真是不小,在这个位置上做的相当稳定。

这次被免职的原因,就和这私盐有关,别看孔府在李孟系统中,得到了许多好处,但这盐价一涨,孔府这等拥有庞大人口的大家族,立刻是有了怨言,特别是知道相邻的济南府和青州府都是盐价平稳,只有自己这边涨价之后,怨气更重。

从古至今,孔府是历朝历代的宠儿,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权是众望所归,特别是被那些有话语权的文人士子支持,朝廷都是孔府优渥有加,官职、土地都是大量的赐予,孔府子弟也是愈发的忘乎所以。

连天子都要优待我们家,一个山东总兵凭什么要耍弄这些手段对我们孔府这么刻薄,真是忍无可忍。

徐州那边的私盐贩子,并不是在盐价涨起来之后才和孔府有的联系,在那之前,几个眼红文如商行的族中长房子弟,就开始利用自家的田庄产业距离运河较近的优势,和徐州那边的盐枭勾结,私下贩卖。

等到盐价涨起来之后,他们就开始大宗的购进,要说是为了孔家自己用,却也是未必,因为文如商行本身可以通过胶州营允许的途径购入平价盐,孔府受到的影响相对不大,而且孔三德想得明白,李孟掌握齐鲁,又给了自家这么多的好处,白拿对方好处太多,总归是心里不安,不如在其他方面给予回馈,例如买些高价盐。

孔三德这么想,他的那些堂兄弟却未必这么想,他们购进的那些盐货,明显就不是为了给孔府自用,而是要借着盐价高的机会,捞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