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他强任他强,轻风拂山冈(第5/19页)

这些兵力拿到别的国家算是泰山压顶,拿到中国根本不够看,唯有扩军才能满足需求。但美国现在的基本工业物资供应极端依赖外国,尤其是中国;金融资本唯有把中国的产业链也加入到美军的后勤线里,才可能几倍地扩军。美国早已不是那个工业雄霸天下,靠自己的工农业能养活1200万大军的美国了。空心化的国家搞扩军,得先问问,现在的工业霸主配合不配合?

当然,美国有大把的盟国或者说存钱罐,这些国家还有工业,竭泽而渔地敲打一番,未必凑不出百万大军。

但不管美国有多强大的海军,也不可能从上万公里外的本土发起登陆,否则太平洋有上万公里宽,再快的运输船打个来回也得两星期。不等第二波的增援和补给运到,第一波的部队也饿死了。登陆必须在邻近的离岛上建立前进基地,集结兵力和物资,这是英美称霸海洋几百年以来的常识。

美国在发动诺曼底登陆之前花了2年时间往英国运兵运物资,为的就是把登陆欧洲本土所需的补给线、运兵线从大西洋的宽度压缩到英吉利海峡的宽度。从地理上说,现在中国附近,只有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菲律宾可能给美国当这个集结地。

上百万大军,几亿吨物资的集结,在一个荒岛上肯定搞不成。当年美国死保英国这个反攻欧洲的基地,很重要的一点是英国本土有足够的基础设施,能支持百万大军的驻扎、休整、训练、补给。这是北非或者中东无论如何取代不了的。诺曼底登陆的一大前提,就是登陆场在英国大部分本土机场的战斗机半径内。所以,菲律宾这个还没完成工业化,政府军被游击队到处压着打的国家帮不上忙,只有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能够作为可能的出发基地。

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处于中国的中短程战术导弹射程内。这样的地区当集结点,免不了要被解放军的导弹猛轰,就像当年德国用V-1、V-2导弹空袭英国那样。既然被绑上了美国的战车,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虽然一发导弹的价钱并不比一架战斗机便宜多少,当年德国发动导弹袭击也是丧失制空权之后的无奈之举。不过现代导弹打击精度要比那时候高得多,中国的工业能力百倍于当年的纳粹德国,用导弹很容易压制敌方的雷达站、指挥中心、机场。美国前任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说我们的导弹还能打航母,只要压制住对方的空中力量,我方就可以用空军夺取沿海制空权。

登陆行动最怕打到一半丢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敌方可以来登陆,登上来把它的运输船一打,上来多少就得投降多少。而且实际上,敌方实施登陆的机会都很渺茫,1991年和2003年美国两次打伊拉克之前都花了半年多时间运兵,运送物资、给养,这还是美国已经在中东预置了几个师重装备和大量弹药的前提下。如果要发动规模几十倍的作战行动,按美国人现在的能耐,运送物资花个十年也不稀奇,就算只用1年搬东西,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造导弹,造飞机。

美国还有一种选择,把登陆和集结一体化,在亚洲大陆上寻求盟国,然后把部队运上大陆,沿陆路进攻中国的工业中心。这个计划听起来还稍微靠谱一点,从地理上说,也的确更有威胁一些。因为在中国海岸线的两端,各有一个适合外敌攻击的地理空间:东北和两广。

东北和岭南两广地区,在地理上算是半独立的空间,和中国内地有山脉分割(燕山、南岭),通过有限的山口(韶关、山海关)和中国本部相连。同时两个地区都地处边境,和其他临海的邻国(越南、朝鲜)相接,边境线长达几百公里,不易设防。所以这两个地区相对容易被强大的外敌所占据,或者在外敌的扶植下独立,威胁中国内地。这是中国本土的地缘战略弱点。

针对这两个弱点,美国可以在朝鲜半岛或者倒向西方的越南集结兵力,然后利用空中优势切断山海关、韶关等交通瓶颈,不给中国发挥工业、兵力优势的机会,迫使中国以局部地区的兵力和资源迎战美国地面部队主力。这固然还是个风险极大的计划,但至少比直接登陆中国海岸线,和数倍于己的中国陆军直接交手更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