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14/16页)
当然苏联人的耐性还算好,俄罗斯大婶以擅长排队闻名于世。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俄罗斯求学期间有一次排队,站在寒风里几个小时,冻得全身冰凉了,前面的大婶们穿着裙子仍然谈笑风生。一位大婶回过头来笑着对他说:“小伙,你鼻涕过河了。”伸手一抹,可不是吗,鼻涕都流到下巴了,脸已经没知觉了。
但是缺乏消费品和服务业导致无休止的排队,每个家庭主妇每天花上几个小时排队买面包买菜,同样浪费了大量人力。沙俄最后几年,因为战争消耗,也是造成了严重短缺,主妇们经常花上几个小时排队却一无所获,只好换一家店继续排队。终于有一天莫斯科的面包店全部售罄,全城的主妇两手空空,只有跑到沙皇家门口排队,讨要面包。沙皇的警察试图驱散人群,反倒被身强力壮的俄罗斯大婶全体放倒,于是沙皇政府派出了近卫骑兵队用马刀砍翻了几百人。前线的官兵听说自己老妈被沙皇的近卫军砍了,顿时全线崩溃,沙皇俄罗斯也随之土崩瓦解。
苏联人当然记得沙皇是怎么完蛋的,当苏联主妇再次大排长龙的时候,苏联政府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急病乱投医,先是商量出个从东德撤军的办法,东德的苏军一撤,东欧也都不愿意为苏联分摊工业品生产任务,纷纷要求苏联撤军撤顾问。苏军撤下来,家里却没有那么多建筑工人给他们盖房子住,也没有民用工业为他们生产必需品。就算这些撤下来的军人稍加训练就可以是第一流的劳动力,但是苏联的民用工业长期萎缩,各种配套体系一时也建立不起来,暂时无法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方寸大乱的戈尔巴乔夫政府也拿不出铁腕来压服各加盟共和国分摊这些负担,各加盟共和国反倒以独立相威胁。从经济条件最好的波罗的海三国开始,要求独立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整个苏联,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拒绝人民就是拒绝胜利
大国崛起不是请客吃饭,说到底是一个工业体系和另一个工业体系之间的生死战。假如我们买了一个1/2英寸的螺钉,自然不可能再买一个13毫米的螺帽配上去。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国家,只要选择一个工业体系就必须放弃另一个。
选择谁,最终取决于谁的东西造得更多更好更便宜。苏联的崩溃,说到底是美国靠人口优势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升级。之所以是美国而不是苏联率先发起这次产业升级,除了前面说的各国内部因素外,地理—历史因素也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起了决定性作用。
随便找个地球仪,咱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陆地大国,用地缘战略学家的话说,是处于世界岛的中心;美国则被两个大洋包围,在西半球没有任何强大的陆地邻国。
地理环境的区别决定了苏联必须是一个陆军大国,美国则必然是海军大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完全是一场陆地强权和海洋强权之间的战争。冷战40多年,美国从来没有能力在大陆上保持一支能和苏联对抗的陆军,苏联也从来没有打造出一支能和美国海军正面冲突的舰队。
从军事对峙的角度来说,美苏双方的海陆对峙算是平手。但是,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来说,掌握海洋的一方占有天生的优势。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海运成本是所有运输方式中最廉价的。数倍的物流成本差异决定了大部分工业物资交流都是通过海运来进行。美国掌握了海洋,所以可以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进行工业交流。苏联只掌握陆地,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苏联不太可能通过美国掌握的海洋来扩大自己的工业体系,只能在自己的邻国中寻求更多的工业人口。其实,苏联在这方面一度做得不错。
苏联的邻国中,人口最多的显然是中国。冷战开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内战之中的农业国。等到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七舰队跑到台湾海峡,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面倒向苏联,苏联也立刻对中国进行了援助,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工业社会。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技术转移。中国获得了一套20世纪中期的工业体系,工业水平一步跃进了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