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和帝国主义共享未来(第8/12页)

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英国占领了巨大的殖民地,垄断了全球海运。全球的市场、渠道和原材料都在英国人手里,这样的国家才不会担心新技术产生过剩商品,才能充分发挥工业的威力。

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英国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捅破了机器大工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窗户纸,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这是比发现美洲、绕过好望角更重要的历史事件。

作为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可以用技术优势支持制海权。从1800年到1922年华盛顿海军协定,从加装蒸汽机的木帆船到无畏级战列舰,英国在100多年里继续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海军。1860年,英国生产了全球53%的铁,50%的煤,消费了全球一半的原料棉花,独自承担了全球1/5的商业,这贸易量中包含了世界2/5的制成品。虽然美国的商船吨位一度要赶上英国,但英国很快用蒸汽船挽回了优势。1860年,全世界有超过1/3吨位的商船悬挂英国国旗,而且是蒸汽轮船比例最高的1/3。整个19世纪,英国继续把持着海洋,霸权比西班牙黄金帝国还稳固。

“你也配姓赵”?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公司,既有用不完的市场,又有技术优势,还控制着整个营销渠道,竞争力肯定无可抵挡。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金融优势和海军规模胜过今天的美国,工业优势超过今天的中国,资源超过俄罗斯。其他国家看不到任何赶超的可能。

反垄断法不适于霸主。只要皇家海军还是世界第一,就没人敢拆分大英帝国。而只要英国还是最强工业国,皇家海军就必然天下无敌。从19世纪的情况看,我们完全可以预测:英国将继续引领技术发展,无可争议地占有世界霸权。联合国总部将设在伦敦,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是三个常任理事国。全世界都得学伦敦腔,使用英制单位。读者买了三室一厅,也会学香港人吹嘘“千豪宅”。

事实并非如此。1860年英国工业还是垄断性霸权。到了1890年,美国的钢产量930万吨,比英国多80万吨;美国工业消耗147万吨煤,比英国多2万吨;美国铁路27万公里,英国只有3万公里。德国也逐渐追了上来,1890年,德国钢产量还是英国的2/3,到1893年已经追平。

英国工业革命比世界早几十年,拥有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但在达到巅峰地位之后仅仅几十年,英国拱手让出了霸主的地位。等到1930年,英国已经完全变成二流国家,还不如工业革命之前的地位。这和西班牙衰落颇为相似。

相似的历史事实背后往往有相似的深层原因,当年西班牙是被凭空得来的黄金毁灭了实体经济,现在是什么毁灭了英国的霸权?

不劳而获毁掉了老大帝国——不论原因何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是个积极造东西的国家,而且造的多用的少,就算有海军撑腰,也算得上勤劳致富。这不仅给英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在别国用昂贵的青铜铸炮的时候,英国铸廉价的铁炮也不比别人差,所以英国炮舰最多。技术进步最终诱发了工业革命,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然而,从工业革命完成开始,具体而言是1818年开始,英国进入了逆差时代。这让人很难理解——英国在工业革命前一直造东西卖给别人,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居然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变成了吃逆差、靠外国供养的国家。这是为什么?英国如何平衡逆差?

今天美国承受逆差要靠印钞发债。但19世纪是金本位时代,印钞要有黄金才行。英国要想占铸币税的便宜,首先要抢金矿。布尔战争,4000万人口的英国动员45万大军去南非抢金矿,付出了10万的伤亡。印钞的利润率实在太低。

英国真正的进项是两块:第三产业和海外投资。英国第三产业包括转口贸易、商业佣金、保险金、金融业服务费等项目。1913年,英国每年逆差1.3亿英镑,服务、运输业赚进1.9亿英镑,弥补逆差绰绰有余。同样是1913年,英国有40亿海外英镑投资,占全世界跨国投资的一半,40亿投资每年给英国股东汇回1.5亿英镑,加上前面1.9亿,扣除1.3亿逆差,每年英国净盈余2.1亿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