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和帝国主义共享未来(第4/12页)

赶走了异教徒(曾经的)还不够,为了保证信仰纯洁,西班牙人把剩下的人口分为血统纯正的“老基督徒”和出身可疑的“新基督徒”(即可能隐藏下来的摩里斯科人后代),西班牙人要当公务员、军官、僧侣,上大学、当教师、移居海外领地,都必须有“血统纯正”证书。这种荒谬的政策直到19世纪中叶才和宗教裁判所一起消失。西班牙的工商业因此受到严重打击,从此依赖于进口商品。

甚至西班牙农业也退步了。西班牙气候干燥,阿拉伯人靠国家管理的完善灌溉体系来维持生产。现在土地被西班牙贵族瓜分,渠道废弃,良田变成了旱地。就在美洲黄金带来的繁荣年代,西班牙内地屡屡陷入饥荒。

这些政策看似荒谬,但考虑到美洲黄金涌入之后的战略格局,倒也不难理解。既然美洲黄金比本土的税收还多,那么只要能动员足够人力去控制殖民地矿山,其他一切都可以不要,大不了花钱买便是。工商业繁荣看似是好事,其实减少了军队、殖民地官员和传教士的人力,减少了美洲黄金,所以西班牙人会以宗教的名义毁灭本国经济。

甚至饥荒都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降低征兵的成本。美国陆军喜欢到贫民区和黑工群体招兵,饿肚子的西班牙人会接受更低的军饷,其中的道理一样。农民去美洲抢黄金,工匠赶到国外,这减少了国内的物资生产,却增加了黄金流入,西班牙人可以用美洲黄金再买物资,这就是最早的产业转移思想。荒废的土地种不出庄稼却可以放羊,羊毛还可以出口到荷兰、意大利赚一笔。殖民矿区需要物资的时候,西班牙人就去其他国家买,再换上西班牙的包装运往殖民地,这是最早的贴牌贸易。

以黄金为基础的战略开始很有效,西班牙帝国如日中天。但是渐渐地,西班牙遇到了一个问题——“价格革命”,其实就是通货膨胀。不管用什么材料做货币,钱就是钱,不是财富,钱太多了就要通胀。西班牙人并没有用钱去发展生产,增加物资供应,而是砸钱给军队继续抢金子,自然越抢越通胀。在西班牙人抢金子的日子里,欧洲物价涨了4倍多。

金银流入意味着资金供给充裕,类似现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或者欧盟的LTRO(长期再融资计划)靠印钱刺激经济。欧洲工商业和市场化农业因此得到大笔投资。黄金刺激了欧洲市场,促进了整体的生产——唯独没有西班牙的。于是西班牙遇到了难题:维持霸权必须打仗,打仗就必须买物资,买物资就必须让敌人赚钱。结果敌人越来越不在乎打仗——实体经济发达,打仗损失的钱可以向西班牙人再赚回来。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大部分欧洲国家和西班牙对抗不算坏事。为了在广阔的战场上协调前所未有的大军,情报和作战命令必须写成文字,统领军队的贵族开始学习读写。在那之前,欧洲的贵族会写名字的都不多,所以欧洲贵族设计了图样复杂的族徽,刻在戒指上当图章。火器时代,战斗节奏很快,为了指挥作战一致,必须制造钟表这种阴天也能用的计时器。钟表技术带动了精密制造技术,反过来又提高了枪炮性能,降低了枪炮成本。科技、生产和文化教育形成了良性循环。

既然战争双方的军费都由西班牙买单,西班牙的敌人自然越打越强。西班牙则越打越衰。到最后西班牙只能全面收缩,认栽。

军事收缩的时候,西班牙必须在陆军和海军之间权衡。因为欧洲各地的领地牵制,西班牙的军队改成以陆军为主。虽然西班牙暂时还维持着最大的舰队,但新造的大帆船更强调登陆、运输而不是海上炮战,好运送陆军打仗。西班牙大帆船甚至保留了撞角,时刻打算和敌人撞在一起打接舷战,把陆军优势用到海上。这种半吊子海军碰上一心打炮战的专业海军就麻烦了,追不上也打不着。1588年的无敌舰队因此败北。别国趁着西班牙海军不给力,大肆抢劫西班牙的金银船队,让西班牙更是雪上加霜。

到这个份上,西班牙唯一的本钱就是陆军,指望西班牙大方阵和标准化火炮继续撑住霸权。可是在利润激励下,军事技术进步速度超出了西班牙的想象。西班牙人把军火生产外包给了荷兰、意大利,那么其他国家有钱就买,没钱就山寨,西班牙人有什么,别人也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