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一次,是真的走到岔路口了(第11/18页)

要说什么是工业化,得说什么是工业。现代工业非常复杂,从前面说到的化肥工业就可以看出来,每一套工业体系包含成百上千个部门,成千上万的工序,大概每一个负责任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者都会被这么多的细节绕糊涂。不过笔者是懒人,那就有懒办法,不管啥工业,说到底都是制造东西。不过我们说的工业不是古代的手工业,而是近现代工业,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很简单,手工业用手,近现代工业用机器。那么所谓工业,照我看就是“用机器造东西”。

既然工业是用机器造东西,再加个化字算怎么回事呢?大家都买个电脑上网,叫信息化;军队装备上坦克、装甲车,不用跑步前进了,就叫机械化。工业化无非就是普及工业,大部分东西都用机器造。

造东西的机器从哪来呢?就像其他东西一样,还是机器造的。所以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用机器造机器,然后再用机器造别的东西。既然能用机器造机器,1台机器可以造10台,10台可以造100台,生产力就会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形成指数增长。

工业化是用机器造机器带来的指数增长,但指数增长并不是工业化的全部。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不是生物进化的全部一样,所有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从最原始的单细胞进化而来。所谓量变导致质变,工业化的数量积累早晚也会导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工业化是机器造机器,如果再往细了说,以前的老式机床是用滑轨、丝杠这些部件进行引导,把滑轨、丝杠的加工精度复制到工件上,现代的数控设备则是用计算机进行微控制,来模拟一部分导引部件的功能。

用白话说,这就是用一个平面复制出另一个平面,用一个圆形复制出另一个圆形,这就像生物用一个基因复制出另一个基因一样,复制出的基因凑在一起就是另一只生物,把用机器复制出的零件凑在一起就是另一台机器。

生物在遗传的时候会变异,因而生物会进化。机器复制零件要比生物复制基因自由得多,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可以做长,也可以做短,所以用机器可以更容易地制造出其他机器,有了更多种类的机器,就可以做更多种类的产品,因而工业化带来的进步比生物进化要快得多。

用机器不但可以制造出更多其他品种的机器,带动产业升级,也可以制造出更好的机器,形成技术进步。

一个产品是由很多零件组成的,产品的技术水平越先进,结构也会越复杂,零件也会越多。零件越多,就要求每个零件的制造精度越高,如果每个零件都大一点,或者都小一点,等把这些零件组装在一起,制造公差会积累在一起,尺寸可能会差很多,这件产品恐怕根本没法用,甚至装都装不上。

笔者曾经观摩过造船,造船都是先造船底,再往上建造两侧的船舷,最后再铺上面的甲板。以前他们只造过渔船,后来开始接单造货船,全厂上下都没有造大船的经验,最初几条船总是要到铺甲板的时候才发现两边已经差出很多,有时候会差一米多,只好再想办法修补矫正。造船的钢板都是一块一块按图纸切的,每块都有检验员拿尺子量,但是有的人习惯切多一点,有的人习惯切少一点,焊接也是,有的人焊缝宽,有的人焊缝窄,各种变形量也因人而异。虽然每个人的工作都符合设计精度,但是几十上百块钢板焊在一起,微小的公差积累起来,整个船就对不上了。

造渔船的船厂学会造货船,需要提高切割钢板、焊接钢板的精度,检验控制的精度,如果有一天他们要造更大的船,造军舰,甚至造航母,每次都要提高精度。前面说到过的马卡洛夫厂长为了亲手建造的“瓦良格”号航母功败垂成而愤怒,为了永远失去这条船而垂泪。因为当初在他的领导之下,这种几万吨的航母的建造精度可以用头发丝的粗细衡量,这是苏联经过几十年不懈积累的工业成就,丧失的时候任谁都会痛彻心扉,除了自己的死敌。

说到底,在微观层面技术进步就是提高精度,要提高精度必须有一个提高精度的办法,这个办法仍然是用机器来实现,只不过提高精度要比简单复制难很多。因为要用机器造出比本身更精确的零件并不容易,就像让我们画一张小到看不见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