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下日落太原城北汉的顽强存在(第5/12页)

刘崇听说周军援兵正在北上,觉得与其让两路周军会合后再打,不如先敲掉援军,然后再取潞州不迟。刘崇的这个思路其实是正确的,他断定李筠不会抄自己的后路,而且自己以逸待劳,等这路周军过来时,一举可擒其将。

只是可惜,刘崇即将要遇到的对手是史称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而且此时刘崇并不知道周军带队的居然是柴荣,放心南来。汉军南下,周军北上,汉乾祐七年(公元 954年)三月,两军终于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狭路相逢。这时刘崇才知道柴荣来了,刘崇笑道:“来就来吧,小子,今天让你知道老爷的厉害。”

北汉军和周军先尝试性的交了手,北汉利稍有不利,刘崇命退至巴公原,布列三军,等待柴荣过来。刘崇看到周军人数不多,大喜,督军前攻。杨衮劝他: “柴荣善用兵,陛下宜慎之。”刘崇不听。这时南风大起,刘崇刚要下令,枢密学士王得中苦劝:“风势北向,我军逆风,如何作战?请陛下稳守勿战,以待时机。”刘崇大怒:“老措大!少在这里蛊惑军心,朕今日必擒郭家小儿,再说废话,朕手中剑可认不得你!”

刘崇举剑大喝:“杀!”北汉军见皇帝下了令,由张元徽率领,逆风进击周军右阵樊爱能、何徽部。刘崇眼光不错,看上了这两个饭桶,樊受能和何徽见北汉军冲他们杀过来,狂呼乱叫,四散奔逃。周军右阵中多数投降北汉,形势在这里发生逆转,对柴荣非常不利。柴荣知道生死一线间,拔剑喝令将士冒矢前攻,大将赵匡胤纵马杀入阵中,周军士气大振,海啸而出,两军惨烈厮杀。

张元徽在乱阵中来回冲杀,没想到战马突然扑倒于地,张元徽摔了下来。周军见有利好,乱刀齐下,张元徽惨叫而亡。北汉军全仗着张元徽鼓舞士气。张元徽阵亡,北汉军大乱,被周军近乎全歼。杨衮见要坏事,不想死在这里,拔腿溜了。

刘崇见败局已定,知道现在除了逃跑没有第二个选择,带着余下的百余个骑兵抄雕窠岭小路狂奔。天晚夜凄迷,不知方向,抓了一个当地村民带路,不知道这个村民不是周军间谍,竟然把刘崇一行带入了晋州。天亮才发现不对,刘崇吓的魂都飞了,杀掉向导,转向北走,好容易逃到太原城中。

刘崇惊魂未定,放声大哭:“苍天奈何助贼乎!朕欲规复旧山河,还我汉家基业,今势如此,朕有何面目见高祖皇帝于地下?!”还没等刘崇缓过劲来,柴荣就已经杀到了太原城下,出军四处攻城掠地,北汉大半州县均为周军所得。刘崇只好再赌一把,知道如果这次再输了,九族性命从此休矣!

契丹皇帝耶律璟为了本国利益,绝不能让柴荣灭了河东,再出兵来救太原。周军史彦超部在忻州(今山西忻县)胡来,带着二十个弟兄就想扫掉契丹骑兵,结果战死阵上,李筠逃回。随后大雨连旬而下,周军屡攻太原不得志,柴荣见一时半会拿刘崇没奈何,也只好收兵回去。

刘崇侥幸保住了性命,但却因连年征战,加上年龄大了,忧愤成疾,病倒了。刘崇知道这回真没救了,便把军政大权交给次子刘承钧,刘承钧监国。刘崇心情极坏,经常痛哭,渐告不治。北汉乾祐七年(公元 954年)十一月,刘崇死于太原,年整六十岁。刘承钧毫无意外的继位,尊可怜的父亲为世祖神武皇帝(既不神也不武),并遣使向契丹告哀。这回不在耶律璟面前装孙子了,改称儿子,耶律璟也不客气,常呼刘承钧为儿皇帝(辈分也太乱了)。

后史对刘崇的评价非常差,薛居正就不客气的把刘崇骂了一顿:“刘崇以亡国之余,窃伪王之号,多见其不知量也。”从五代传承的角度,北汉确实是“伪朝”,但我们应该多站在失败者的角度看问题,哪怕这只是廉价的同情。

刘崇这辈子其实也挺不容易,长子被杀,国家被人所夺,刘崇不可能投降郭威,只能选择一条不归路。但向契丹称侄称儿,一个近六十岁的老者,却要做二十出头小青年的儿子,于情于理实在说不过去。刘崇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如此糟贱自己的人格,契丹人贪图的是厚利,而不是虚名。刘崇每年送给契丹的十万贯钱,不算多,但这已经能买动契丹人。称臣纳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何必再出卖人格?人活一辈子,活着图利,死后图名,被后人指着尸骨臭骂,是做人的最大失败,刘崇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是个得不到多少同情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