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第7/24页)

王朴的这篇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文章就是五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平边策》,王朴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先易后难,先取江南,后取北方。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进程实际上就是按王朴的《平边策》照葫芦画瓢,北汉也确实是五代十国时最后一个消灭的政权。至于王朴死后,柴荣为什么要放弃既定战略而北伐契丹,柴荣有以下考虑:南方诸国中只有蜀国和南唐与周朝临界,李璟已经被打懵了,不足虑。蜀国孟昶倒是能在西边闹点动静,但也只是癣疥之疾,何况柴荣对蜀早就有备。其他的小政权更是不值一提,而且和周朝不搭界(荆南倒是搭界,可有谁相信荆南会给柴荣造成麻烦?),他们反谁去?

柴荣北伐契丹的主要战略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在北方建立完善的山地防御体系,相对北汉,契丹才是周朝最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契丹已经基本完成了封建化,是一个强大的封建农奴制军事集团,契丹高居燕云山险之地,俯窥山南千里平原,游骑纵横,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柴荣认定南方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后,北伐也是势在必然。

柴荣本就怀有统一大志,王朴此策正合心意,雄心勃发,开始着手启动统一进程。正好这个时候西边的秦州(今甘肃秦安,著名的 "陇西成纪"便是)、凤州(今陕西凤县)等地百姓因为忍受不了后蜀政权的苛政,向周朝乞兵。柴荣当然愿意帮忙了,派凤翔节度使王景与宣徽南院使向训率兵前去收复秦凤二州(在后汉之前属于中原政权)。不久后,周军在凤州黄花谷大败蜀军,蜀军高彦俦部败退青泥岭(今陕西略阳北),周军连取秦州、凤州、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这四州都是后晋灭亡时,时任雄武军节度使的何建献给孟昶的。不该孟昶吃的,到底还是吐了出来。

接下来柴荣又干了一件事,因此事柴荣在本素不相干的佛教界大大的有名。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名词叫“三武一宗法难”,说历史有四个皇帝曾经抑制过佛教的发展。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佛教自汉明帝刘庄时传入中国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著名的梁武帝萧衍就是个“菩萨皇帝”。随着佛教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介入,佛教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冲突也逐渐公开化。三武毁佛,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沉重的打击,但往往是“人亡政息”,三武一死,佛教又渐渐恢复了元气。到了五代,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负责影响比较突出,比如寺院占有良田和壮劳力,国家要出钱养活僧尼,而且许多寺院收集铜器建造佛像,铜价大幅上涨,国家不堪重负。

柴荣准备对周边敌对势力大动干戈,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雄厚的财政基础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柴荣才下定决心,对佛教进行大规模限制。柴荣颁布命令,保留一些必要的佛教场所,其余的寺院一律废除。准备出家者必须得到家长的同意才能成为僧尼,男子十五岁以上并且能读至少一百篇佛教文章、女子十三岁以上至少能读七十篇佛教文章的才能出家,不准私自受戒,而且只能到政府规定的几座大寺院中进行注册。严厉禁止搞迷信活动,不许僧人自残惑众(善举!),禁止私造铜像,把多余的铜器入缴官府,否则一旦查出私藏 5斤铜器以上者论死。

原先在后周境内的 33030座寺院只保留了 2694座,注册僧人 42444人,尼姑 18756人,还俗了 61200人。有人认为柴荣这么做太过严厉,柴荣说了一番大道理:“佛家普渡众生,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心中有就佛,佛像不等于是佛。朕只是对佛教进行改革,并没有毁灭佛教。朕此举,一是救佛,二是救民,佛民两便,有何不可?而且朕听说佛家普渡众生,就是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布施,损失点铜器土地算得了什么?如果朕的身体可以拯救黎民百姓的话,朕又有何惜?!”真是仁人之见,怪不得大儒司马光狠狠的把柴荣臭夸了一顿:“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