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第6/12页)

石敬瑭做人很到位,即使他生活在现代,也绝对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之前约定的每年奉送三十万的金银财帛虽然年年不少,但这毕竟是官方往来,私下的交情有时比官方上的合同更值得信赖。除了这些之外,每年契丹遇上红白喜事、周年忌日什么的,石敬瑭都要派人送去最新鲜的时令货和契丹国罕见的珍珠宝贝。耶律德光是他的干爹,干爹身边的七姑八婆们自然也成了石敬瑭的亲戚,这些人最得罪不起,随便谁说一句坏话都有可能让耶律德光对他起疑心,好东西自然要大家来分享,上至述律太后(石敬瑭的干祖母)诸王、下至普通大臣,甚至赵德钧的儿子赵延寿也有一份。

按说石敬瑭做的已经很不错了,但契丹贵族们并没有把石敬瑭当人看,有一点做的不好,就破口大骂,石敬瑭反正已经不要脸了,厚着脸皮赔笑,契丹人是得罪不起的(现在也有人说:洋人是得罪不起的)。石敬瑭自甘下贱,可后晋政权中并非个个都是软骨头,见皇帝如此无耻,个个都义愤填膺,也有人劝过石敬瑭不要这样放纵契丹人的贪婪,贪婪是永无止境的。

现在的石敬瑭给人家做儿子已经上了瘾,根本听不进去,反而骂这些人糊涂:“你们懂个球!我这么做是为我自己吗?每年给契丹人的不过是几个县的财政收入,中原这么大,还怕让契丹吃穷了?何况惹毛了契丹人,他们大军南下,最终受罪的还不是我们的人民群众?”

石敬瑭说的貌似大义凛然,但仔细分析,漏洞百出。三十万确实不算多,但这也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拿这些钱进行国防建设可不可以?如果石敬瑭不放弃燕云地区,利用地理优势防御契丹人是绰绰有余的,即使契丹南犯,也可以御之于国门之外,怕他什么?石敬瑭把燕云地区的数十万百姓都送给契丹人当奴隶,这也是“爱护”人民群众?

现代也有一些人打着“和平”的旗号去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勾当,和石敬瑭的这种心态毫无二致。侵略者固然凶残可恨,但那些“和平人士”远比外来的侵略者更加凶残可恨,他们对国家民族的伤害远远大于侵略者。屈辱退让永远换不来和平,反而会让侵略者的贪婪欲望更加膨胀,真正的和平是打出来的,尊严也是打出来的。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也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活的没有尊严,这是对人民最大的犯罪。

虽然石敬瑭有时也会对百姓送点小恩小惠,有一年下大雪,贫民受冻,石敬瑭下诏赐给穷人木柴石炭和粮食,让他们过一个“暖冬”,但对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百姓来说,能解决多少问题?现在这样的事也不少见,每年春节前后,上头都下来一大帮人,给困难群众送钱送粮,好象很关心群众似的。慈善总是好的,但真正的慈善是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慈善大使”那样的日子,而不是做秀给别人看,借机捞取名利。

契丹自从得了燕云十六州,不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财政收入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契丹的南线防御从原来的唐山-丰宁-张家口-集宁-呼和浩特一线向前推进了一百多公里,而且这是华北平原面对北方军事压力唯一可以做为战略屏障的山地地区,门户洞开,谁能保证契丹人遵守一纸合约、永不南犯吗?纸上的保证是靠不住的,文字是死的,形势是活的,真正的保证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力。

石敬瑭虽然比较无耻,但并不白痴,做为一个在乱世中谋求生存的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拿得起放得下,能“取”也能“舍”。对石敬瑭来说,放弃的是尊严,得到的是富贵,尊严是没有市场价,天知道尊严该值多少钱。从古至今,能“舍生取义”的人并不多,谁不想做皇帝?谁不想钟鼎玉食?象豫让那样的侠士,虽然许多人都很佩服,但真让他们去做豫让,那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石敬瑭这样想,其他人也是这样想的,有些人虽然在石敬瑭面前会一口一个“万岁爷”,转过头去就暗骂“老不要脸!”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对石敬瑭很不服气,安重荣是个胡人,生性粗豪,为人凶悍,人称“安铁胡”。当初石敬瑭在晋阳被唐将张敬达围困之时,安重荣曾经帮助过石敬瑭,石敬瑭有恩必报,让他做了河北重镇成德的节度使。但安重荣并不满意,在想:“你也不过一张嘴两只眼,比我能强哪去?你能当我为何不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