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康时代五代贤君李嗣源(第4/10页)
赵凤不愧是个儒中君子,和那些溜须拍马顺杆子爬的犬儒们在人品上不知好多少。以前庄宗刘皇后想认张全义做干爹,赵凤就力言不可,后来任圜被赐死,也是赵凤为任圜极力争取,虽然两件事都没有成功,但至少说明赵凤是个光明磊落的人。
而同时和赵凤进入翰林院的冯道此时已经荣升宰相,一直觉得五代十国人物如过江之鲫,但真正可以称之为顶尖人物的只有三人:柴荣、李煜、冯道。柴荣雄才大略冠绝五代,李煜开宋词之先,都是毫无争议的。唯独这个冯道,后世争议极大。冯道一生共侍奉过五个朝代十一位皇帝(还不包括刘守光),而且都是位极人臣、名望隆重。象冯道这样“虎狼丛中也立身”的人物,放眼今古,绝无仅有。
虽然冯道“忍耻以偷生”的做人原则遭到了后世史家的严厉批判,但冯道之所以能数十年屹立不倒,绝不是靠諂媚得宠,那也是有真本事的。冯道的政治才能也绝不是张全义之流所能相比的,李嗣源早就听说过冯道的才华,后来登基后便把冯道找来,非常的宠信。
李嗣源渴望做一个有道明君,身边没有直言敢谏之士不行,冯道就对李嗣源说过:“现在天下无事,四海清平,但陛下不能因为形势稍好一些就贪图安逸、纵欲声色,只有兢兢业业才能有守住基业。”
李嗣源点头称是,问冯道:“现在天下太平,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冯道说:“士农工商四业中,农民活的最辛苦。遇上灾年农民就要挨饿,即使年岁丰收,农民还要为粮食价格低发愁,陛下应该多体恤民情。”冯道把唐懿宗时进士聂夷中所作的《伤田家》一诗背给李嗣源听:“‘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诗写的虽然很浅显,但道理却很深刻。”
要说李嗣源也确实是块明君的材料,要换成李存勖,早就听了不耐烦了,找戏子们耍乐去了。李嗣源听后,大为赞赏,说道“这诗写的真好!”便让侍臣抄下这首诗,经常让人念给他听,做为警句。
后来李嗣源得到了一块玉杯,上面刻着几个字:“传国宝万岁杯”,李嗣源很喜欢,并让冯道也欣赏欣赏。可冯道却说:“是宝贝,但只是有形有价的。而无形无价的宝贝却是仁义,只有实行仁政,才能无敌天下。”李嗣源更加高兴。当然这并不是冯道在拍马屁,说的确实这样,仁者无敌,古今皆然。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公认的明君,从谏如流,用贤去恶,他和魏征近乎完美的配合是君权和相权相互制约、有机合作的典范。李世民之所以称为明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魏征的功劳。李嗣源也是如此,虽然他和冯道远远比不上李世民和魏征,但仅凭他们的这些才能已经可以在重武轻文的五代十国时鹤立鸡群了。
冯道的直言敢谏对李嗣源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李嗣源在战乱年代力所能及的恢复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上所做的努力是值得历史肯定的。天成五年(公元 930年)二月,李嗣源把年号改为长兴元年,大郝天下,除了“十恶五逆、屠牛、放火劫舍、合造毒药”等重罪外,赦免其他罪行。牛是小农经济时代生产的头号主力,没有牛“无言的付出”,恢复生产只能是一句空谈。
农业生产仅靠耕牛是不够的,还需要农具,但当时出于战争的考虑,统治者多严禁民间私造农具,而由官府制造然后卖给农民。对于这个弊端,李嗣源也考虑到了,他下诏开放铁禁,允许农民自已打造农具和其他生产用品。
自唐懿宗以来天下大乱,战争频烦,底层人民苦难深重,一直到遇上这位小一号的“唐太宗”李嗣源。象李嗣源这样的人物,在五代中属于“稀有动物”,老百姓自然惊喜交加:可碰上好皇帝了。
虽然封建时代所谓的明君不过是地主阶级的开明派,他们的本质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历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在历史渐进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不可能没有历史局限性。
历史的局限性并不能成为否定一个历史人物的借口,历史总是向前进的,只要历史人物的所做所为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那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