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从隋到宋(第3/11页)
恐怕当时谁都想不到,这个“当为天子”的姓李的,竟然应在了李渊头上。
李渊的老娘和杨坚的老婆是姐妹,换言之,他是杨坚的外甥,是杨广的表哥,高门外戚,谁都想不到他会起兵造隋朝的反。可是眼看杨广胡作非为,天下搞得乱成一锅粥,李渊琢磨着我要是再不动手,那铁定要陪着杨广死啊。他姓杨,我姓李,我干吗给他陪葬?于是悍然在太原立起竿子,然后长驱直入,杀入长安,拥戴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当皇帝——杨广就这么着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太上皇”了。
杨侑封李渊为唐公,不久后又晋升为唐王,然后顺理成章地,李渊更进一步,受了禅让,做上了大唐天子。新朝既然建立,按照习惯就得推“德”啊,五行相生,火生土,既然隋朝是火德,李唐于是就妥妥地应了土德,服色尚黄。
大唐千年历
李唐应土德,本来这件事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合乎规则、无可争议的,可谁想到偏偏有人瞧着不顺眼,要跳出来唱反调。这人是谁呢?那就是大名鼎鼎、“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
太祖李渊以后是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以后是高宗李治,就在李治当皇帝的时候,王勃写成了一部《大唐千年历》,说唐朝的土德应该直接接续汉朝的火德,而非隋朝的火德。为什么呢?王勃解释说,因为从曹魏直到隋朝,历代都没能真正统一中国,他们都是没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的,只不过是些五行的“沴气”而已。“沴”这个字读“厉”,指的是灾害、不祥和,所谓沴气,也就是类似汽车尾气的废气、灾气、毒气——文人骂人从来最阴损不过了。
王勃是当时的大才子,果然手笔非凡。汉代那位张苍先生踢开秦朝,让汉朝继承周德,不过是裁掉了从东周灭亡直到汉朝初兴之间四十多年时间而已,北魏的崔光先生不鸟十六国,让北魏上追晋德,也不过省略了中间一百八十多年而已。这位王大才子下手可比前人狠得多,轻轻松松四个字“唐继汉德”,于是乎汉唐之间的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将近四百年时光,就被他一刀割下来扔下水道里去了。
因为这种算法实在太荒唐,连朝廷都觉得不像话,所以根本不予理睬。王勃也终究只是文学家,而做不成开宗立派一代大儒,或者一代大忽悠。
可是(人生就怕可是,历史也怕可是),这事儿还没完呢,谁都想不到过了几十年,又有人端起了王勃的剩饭。
且说唐高宗驾崩以后,他老婆武则天垂帘听政,后来干脆把几个儿子都一脚踢开,自己当了皇帝,把国号改成了“周”,追认周文王为武氏的始祖——据说开创东周的周平王有个小儿子,因为手掌上有像“武”字的纹路,就起名为武,后来又赐为武氏,做了周朝大夫,也不知道怎么一传传下来,就传到武则天了。
按照邹老教授的“五德终始说”,一千年前的周朝是火德,这一千年后的周朝嘛,当然也要跟着祖宗走,同样应火德,服色尚赤。这又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主儿——不过话说回来,女人当皇帝,本来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牌理嘛,她还在乎这点儿小花样吗——因为无论是“五行相克”还是“五行相生”,都解释不了为啥唐朝是土德,跟着兴起的武周会是火德。不过哪怕再诡异,当时都没人敢纠正,这可以理解,换了我回到那个时代,也一样装聋作哑。为什么呢?你想啊,旁边周兴、来俊臣他们全都支棱着耳朵哪,你要是对火德表示疑问而惹得武则天不高兴了,被请进大瓮里洗桑拿,那可怎么办?
反正质疑的话是没人敢讲,说奉承话拍马屁的却大有人在。武则天曾经修建过一座宣明政教用的明堂,后来天有不测风云,也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火头,呼啦一下就把整座建筑给烧成白地了。武则天心里这个郁闷呀,好几天都蹲在宫里画圈圈。这时候就有个叫张鼎的左史跳出来给女皇帝解闷儿,谄媚地上奏说:“大火在王屋上燃烧,正合乎我大周火德兴旺之象哪,这是祥瑞啊!”气得左拾遗刘承庆上书驳斥,说这小子哪儿是奉承,分明说风凉话嘛,陛下您可千万别被他妖言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