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汉(第6/14页)
说到这儿,大家伙儿要问了,无论农历还是公历,一年都只有十二个月呀,那第十三个月是从哪儿蹦出来的?原来所谓十三月,是指去除正月(因为夏、商、周、秦,各朝所规定的正月都不相同),而从二月起算,所以十三月其实就代表了一月。这三个月正当冬季,正是万物蛰伏,即将复苏的时候,象征着新的正统王朝即将诞生,所以各代的历法,就都从这三个月里挑一个当成一年的开端,定为正月。
拉回来说,十一月的颜色是赤色,所以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就代表了天统,尚赤;十二月的颜色是白色,所以商朝以十二月为正月,就代表了地统,尚白;董老宗师没提夏朝,但他说了十三月的颜色是黑色,黑色是正统轮替的开端,也就等于承认以一月为正月的夏朝为人统,尚黑。最后他说,根据研究《春秋》所得,新王朝应该正黑统,以一月为正月,尚黑。
就正朔问题而言,他的话跟司马迁等人的一致,但就德性问题而言,这个三统说天然地跟五德说存在矛盾——黑是水的颜色,“黑统”云云,那就是说汉朝还该是水德呀。估计董老宗师写那本书的时候,压根儿不清楚贾谊或者公孙臣要求改德性的文章,或者虽然清楚却不赞成,所以他是按着当时官方说法来套用的标准答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也无非是两部奇幻小说的设定不同罢了,但在那时候可是了不得的、有关根本路线方针的大事儿。
要知道汉初尊奉的是“黄老学说”。黄就是黄帝,这位神压根儿就不存在,其实是指尊崇黄帝的方士、阴阳家一脉;老就是老子,其实是指楚地传统的原始哲学。到了汉武帝这儿,他觉得“黄老”不给力,不能给他好大喜功的开疆拓土提供理论依据,于是就把本来在朝堂上没多少影响力的儒家又给翻了出来。
武帝先是把儒家的平民政治家公孙弘提拔为丞相,接着又搬出了正在河北乡下写书的儒家大宗师董仲舒,把他请去都城长安。董仲舒一番高论,不仅清楚地阐述了从孔子、孟子一脉相承下来的儒学正统,还夹杂了大量自己才编出来的冒牌货,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当场就把武帝给听傻了。说白一点儿,孔子之儒是空想,孟子之儒讲王道,董仲舒之儒则彻底把儒家绑在了统一王朝的战车上,为天子统治全天下编造理论依据。对于这种实用理论,武帝哪有不喜欢的道理呢?
于是汉武帝当即下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以对于董老宗师的奇幻设定,汉武帝是不可能视而不见的,他怎么也得给老先生留点儿面子,不能直截了当地说阴阳家的五德说是对的,儒家的三统说就错了。那该怎么办才好呢?没关系,武帝雄才大略,他既能接受人为编造的理论,也能自己编造理论,干脆玩儿一把中庸,把三统说中的正朔和五德说中的服色给糅合起来,编成一门边缘学科,从此定为官方理论。他在泰山封禅的时候搂草打兔子,顺便诏告天下,这才总算使得长时间的争议告一段落。
说句题外话,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也提到过这个三统说,还半开玩笑地说:“法西斯主义正黑统,资本主义正白统,共产主义正赤统。”
总之,从汉初就延续下来“汉应水德”的大笑话终于在一百零二年后收场,在汉武帝的威光普照下,确定了汉朝应土德,汉人终于可以脱下保安服,换上黄马甲了。而儒家的“三统说”终于和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合二为一,标志着方士、阴阳家们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从此推演五德的重任就交给了也逐渐变得神神叨叨的儒生们。
王者改制作科奈何?曰:当十二色,历各法而正色,逆数三而复,绌三之前曰五帝,帝迭首一色,顺数五而相复,礼乐各以其法象其宜,顺数四而相复,咸作国号,迁宫邑,易官名,制礼作乐。
故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白统,亲夏故虞,绌唐谓之帝尧,以神农为赤帝。作宫邑于下洛之阳,名相官曰尹,作濩乐,制质礼以奉天。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时正赤统,亲殷故夏,绌虞谓之帝舜,以轩辕为黄帝,推神农以为九皇,作宫邑于丰,名相官曰宰,作武乐,制文礼以奉天。武王受命,作宫邑于鄗,制爵五等,作象乐,继文以奉天。周公辅成王受命,作宫邑于洛阳,成文武之制,作汋乐以奉天。殷汤之后称邑,示天之变反命,故天子命无常,唯命是德庆。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乐宜亲招武,故以虞录亲,乐制宜商,合伯子男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