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意趣(第2/4页)

1929年2月的一天晚上,清华一些青年教师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要求学校恢复助教派送留美问题。事毕,潘世宁、孙瑞珩、浦江清等又留下来漫谈婚姻等话题,午夜后方散。当天是正月十三,明月当空,显得高而小。三人漫步校园,浦江清对潘世宁说:“古人言‘山高月小’,今在平地,何能若是?”潘答:“北方天气特别洁净,天无纤云,故能如此。”三人便决定暂不回屋睡觉,出了学务处大门,在校园内绕行。浦江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全园似均已入梦,绝无灯火,静极,惟闻三人脚步声。路上见一警察,向余等颇注视,月光中不能视其面,当有错讶之色耳。余谓:‘万事皆有缘,朋友相值,闲谈,闲行,皆有缘分在。’潘云:‘朋友中有合有不合,不可用理由讲解,我等即出一千块钱,有谁肯陪我们闲谈到二三点钟,又犯寒出门看月耶!’”

学者钱穆是无锡人,北来后并无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畅快。他在一本书里写道:“余初来北方,入冬,寝室有火炉。炉上放一水壶,桌上放一茶杯,水沸,则泡浓茶一杯饮之。又沸,则又泡。深夜弗思睡,安乐之味,初所未尝。”又写道:“其时余寓南池子汤锡予家,距太庙最近。庙侧有参天古柏两百株,散布一大草坪上,景色幽茜。北部隔一御沟,即面对故宫之围墙。草坪上设有茶座,而游客甚稀。茶座侍者与余相稔,为余择一佳处,一藤椅,一小茶几,泡茶一壶。余去,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一若惟此最相宜,余于午后去,必薄暮始归。”

1921年7月2日,胡适到什刹海参加一场婚礼并为男方主婚,当日记道:“什刹海荷花正开,水边有许多凉棚,作种种下等游戏。下午游人甚多,可算是一种平民娱乐场。我行礼后,也去走走。在一个古董摊上买了一幅杨晋的小画,一尊小佛,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买古董。”半个多世纪后,学者邓云乡借着胡适的这段描述大加发挥,他推断胡适出席的婚礼设在什刹海湖畔的会贤堂,进而说:“会贤堂门前的风光旖旎无比,尤其那个楼,坐西北,向东南,十一间磨砖对缝的高大二层楼房,楼上临什刹海都是宽大的走廊,那落地大玻璃门里面,都是一间间的雅座。酒宴未开,或酒阑席后,雅座中的人都倚在栏杆上,眺望荷花市场的风光,下面的人望上去,梳着大辫子,梳着爱司头,簪着玉簪花、栀子花的旗下大姑娘小媳妇,笑语时闻,真像神仙中人一样。”

之江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坐落在杭州六和塔钱塘江畔,倚山靠水,景色如画。上世纪30年代在这里执教的学者夏承焘曾在日记中写道:“夜与雍如倚情人桥听水,繁星在天,万绿如梦,畅谈甚久。”雍如即顾雍如,北京大学毕业,是夏承焘的同事和密友。此前的1924年7月,正在这里就读的施蛰存写下了他自认为平生“最美丽”的一则日记:“晚饭后,散步宿舍前,忽见六和塔上满缀灯火,星耀空际,且有梵呗钟声出林薄,因忆今日为地藏诞日,岂月轮寺有祝典耶?遂独行到月轮寺,僧众果在唪经,山下渔妇牧竖及同学多人,均行游廊庑间,甚拥塞。塔门亦开放,颇多登陟者,余踌躇不敢上。看放焰口到九时。旋见教授女及其弱弟,方从大殿东遍出,望门外黝然者,亦逡巡莫知为计。余忽胆壮智生,拔弥佛前蜡烛,为牵其弟,照之归校,并送之住宅前,始返宿舍,拥衾就衣,不胜其情怀恍惚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中行常与友人墅君结伴游北平西郊的农事试验场(万牲园,即后来的动物园)。他晚年回忆说:“园西部有一片田园,种多种庄稼,多种果树。记得一个初夏的上午,麦田已经由绿趋黄,我们曾坐在麦垄间,闭目听布谷叫。这使我们想到世间,觉得它既很辽阔又很狭窄。比田园更可留恋的是溪水夹着的土冈,冈上的丛林,我们经常是在那里闲坐,闲谈,看日色近午,拿出带来的食品,野餐。丛林中,春夏秋三季象色不同,以秋季为更有意思。布谷鸟早没有了,草丛中却有大量的蟋蟀,鸣声总是充满凄楚。这使我们又想到人世间,但不是辽阔和狭窄,而是太短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