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日本是我们心灵上的钝刀(第5/10页)
至于中国在“二战”结束以后未对日本提出战争索赔,乃是因为考虑到——日本当年也由于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而水深火热,哀鸿遍野;日本人民,也成了本国发动法西斯战争的代罪羔羊。
此考虑,义之端也。
世界各国,文化历史的长短不同,发展阶段的先后不同,民族传统不同,民俗内容不同,现代与传统结合的程度不同……总而言之,有许许多多的不同,因而有多种多样的区别。
这是文化常识。
但18世纪以后,全世界在文化方面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文化的人文原则的共识,简称“人文主义”。
起初的人文主义之原则是——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精神)。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文主义又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和平主张。
至今,人文主义还充实了环保思想。
是谓新人文主义。
联合国的大会上,讨论什么,通过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一言以蔽之,高于各成员国利益之上的原则,便是人文主义的原则。代表任何一个国家的政要人物的言行,倘与世界人文主义原则的共识相违背,必须遭到谴责。
在每一个国家自身的文化权利之上,乃是世界人文主义思想原则的唯一权威。全世界各国都要共同遵守的。
一个国家将国际战犯的亡灵与自己民族的英烈的亡灵并列陈设;一个国家的首相参拜这样的神社,并以“文化区别”为借口,除了说明其首相所代表的国家是多么蔑视世界人文主义的思想原则,还能另外说明些什么呢?
倘是我前边所举的那一个非洲土著民族的部落与其酋长,中国人倒也无话可说。吃人还要边吃边歌边舞,那自也是文化,吃的文化。落后若此,理论也白理论。
可今天的日本不是从前的非洲土著部落啊!
日本是站在世界现代化前列的国家啊!
那非洲的代表部落赔礼道歉的酋长,人家也皈依了世界人文主义的原则了啊!倘不,会道歉吗?人家没拿“文化区别”当借口啊。用孟子的话说,人家已有“是非之心”了。
日本首相及某些政客头脑中的人文思想,比一位非洲酋长多些少些?
三、我看日本人
同是“二战”的祸首国,日本的结局与德国有所区别。与意大利尤其有所区别。意大利的法西斯头目,是被他的本国人民吊死的。墨索里尼成为希特勒的“生死弟兄”,在最大程度上并不能代表他的国民们。他自己要上希特勒的法西斯战车,于是也将意大利人民拖在了法西斯战车后。他们吊死他,意味着是对他的惩处。一个国家的人民以最严厉的方式惩处了他们的元首,证明了他们与他“划清界限”的态度是极为鲜明的。
某些德国将军预见到了德国必败,企图暗中与盟军议和,但是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另一些人企图暗杀他,为德国争取到一个较体面的投降机会,却一次次都没成功。尽管希特勒对他的国民不断采取欺骗手段,德国必败的心理阴影,却早已在苏美两军攻克柏林之前,就扩散于军队和民众之间了。可以这样说──德国人对于德国必败是有所心理准备的。对于德国人,保卫柏林不过是垂死挣扎。军队明白这一点。民众也明白这一点。挣扎也败,不挣扎也败,总之注定了必败,也就只有由希特勒做最后的谢幕人。
日本的战败,却是50年前的普遍的日本人始料不及的。在中国的东北,他们还有几乎整整100万精锐的关东军啊!这一尚未受挫的军事实力,使日本只为自己保留了两种选择──或者较量到底,或者,以势均力敌的不屈不辱的姿态,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至于投降,天皇根本没想过。东条英机根本没想过。普遍的“大日本皇军”的将士们根本没想过。普遍的日本人也根本没想过……50年前,在日本广岛和长崎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前,政客也罢,军中首脑也罢,普遍的日本民众也罢,有哪一个日本人的头脑中,暗暗相信过日本会战败吗?
由于深受军国主义宣传的影响,50年前普遍的日本人,他们的军队,即使有厌战情绪,也绝无反战心理。他们又怎么会反对他们的“子弟兵”所进行的“东亚圣战”呢?父母们当然会巴望他们的儿子回到身边。妻子们当然也会那样巴望。但是在他们的想象中,他们的儿子或丈夫,应该是“解甲荣归”。在政客和军中首脑们的想象中,如果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落笔之前,日本是要与苏美坚决地讨论日本在亚洲的“合法权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