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引而不发(第3/4页)

此刻,张焕正和郎将李双鱼以及曹汉臣在房内研究战局,不过,他们研究的并不是汉中战局,而是河西战局,就在二天前,张掖的唐军忽然向酒泉郡的吐蕃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而敦煌郡的王思雨也配合贺娄无忌,率两万骑兵从河西的北部包抄,已经夺取了玉门关,断了吐蕃军的退路。

房间的正中摆着一张沙盘,上面清晰地标示着河西的高山大河以及戈壁荒漠,其中一座座城池仿佛一串珍珠,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狭长的河西走廊之上。

张焕紧紧盯着玉门关,他的眉头紧锁,手指顺着一条绿线向西移动,最后停在一座关隘上,关隘南面是高峻的祁连山起点,而北面则是茫茫大漠,这里是河西走廊的终点,也是安西和北庭的东大门,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可是沙盘上却没有标名。

“曹将军,这里叫什么名字?”

曹汉臣从出生便生活在安西,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他见张焕问自己,连忙答道:“这里叫星星峡,是去安西的必经之路。”

“都督可是担心吐蕃人从安西来接应?”旁边的李双鱼忽然插口问道。

张焕点了点头,他有些忧虑地说道:“安西的情报还是一个月以前的事情,这一个月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我担心回纥人已经借大雪的掩护撤军了,如果安西的吐蕃军来援,那王思雨可就腹背受敌了。”

说到这里,张焕点了点星星峡,“可是如果先把这里夺下,这样就算吐蕃军来援,也可以从容准备了。”

张焕话音刚落,一个笑声便从门口传来,“都督不光是要考虑到吐蕃军来援,更要想到灵武郡的异动。”

张焕一回头,只见长史胡惟庸出现在门口,竟不知他是几时到来?张焕不由又惊又喜道:“先生怎么来了?”

“听说都督中了箭伤,夫人很是担忧,便命我前来给都督送家信。”胡惟庸走上前,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又笑道:“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任务。”

张焕见他说得有趣,不由拾起信呵呵一笑,又给亲兵使了个眼色,几名亲兵急忙上前要搬走沙盘,胡惟庸却拦住了他们,“不要搬走,我等会儿说不定还要用到此物。”

张焕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立刻一摆手道:“先生请坐下说话。”

他与胡惟庸对面坐下,李双鱼则拉了曹汉臣一把,两人悄悄退了出去,张焕沉吟一下便问道:“适才先生说灵武郡异动,这是什么意思?”

胡惟庸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交给了张焕,“按理我不该干涉军务,但此事事关重大,我才特地赶来和都督商量。”

张焕接过信,这才发现信居然是党项王拓跋万里写来,在信中他先是表达了渴望张焕北上的意向,接着就向张焕透露了朔方节度使李正己最近在大规模征集粮食、并开始向会郡集结兵力的消息。

‘会郡!’张焕大吃了一惊,按照他三年前与裴俊达成了谅解,会郡除了烽火戍卫外,双方都不能在那里驻军,以此作为双方的缓冲地带,李正己怎么能向会郡出兵,这难道是裴俊的意思吗?不对!裴俊现在正有求于自己,希望自己替他钳制住朱泚,而且唐军正大举进攻河西,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背负阻挠收复故地的骂名,所以裴俊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兵会郡。

那李正己这样做又是什么意思呢?

忽然,张焕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是?”他有些不可思议地向胡惟庸望去。

胡惟庸缓缓点了点头,“我也是此意。”

张焕按捺不住内心的纷乱,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问题并不是李正己想做什么,金城郡还有十五万精锐之军,并不害怕他来偷袭,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正己极可能是在并没有得到裴俊的授权下而擅自行动,这说明了什么?如果猜测属实,恐怕是又一个崔庆功要诞生了。

“都督,这是我们收复朔方的机会。”胡惟庸注视着张焕的后背,不紧不慢地道:“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李正己割据自立,这样我们也就能出师有名,一举收复三年前的失地。”

张焕没有回答他,他依然凝视着远方的几株光秃秃的老树,目光里充满了忧虑之色,良久,他才轻轻摇头,“抱歉!我和先生的想法可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