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厉兵秣马(四)(第3/5页)

让崔圆迟迟下不了决心是现在回山东夺兵权则过于仓促,他本打算徐徐拉拢崔庆功的左右,将他架空后再行夺权之事,而太原出事,他已经没有时间了。

看来自己是必须回一趟清河了,可用什么借口好呢?对,中元祭祖!

就在崔圆深思熟虑之时,一只温软的小手握住了他粗糙而苍老的手掌,崔圆低下头,见是懂事的孙儿崔曜站在自己面前,他慈爱地摸了摸他的头,声音沙哑地问道:“怎么现在就下课了?”

“师尊有事先回,留下的题孙儿已做完,特来探望祖父。”

对这个聪明知礼的孙子,崔圆是不遗余力地培养,为他请来当世大儒教授,甚至有时还自己亲自授业,还特准他进自己的内书房读书,所有的一切都是希望他将来能成为继承崔家大业的栋梁之才。

“祖父,孙儿有一事相求。”

“说吧!你有什么事?”崔圆笑道。

“孙儿近来在读太史公之《史记》,甘茂列传中说茂有孙甘罗,奔走于千里之外,游刃于秦赵之间,立不世之奇功,孙儿不胜向往,自思足不曾出长安五里,又想闭门焉能造车,特向祖父请求,出外游学半年,饱览我大唐壮丽山河,祖父若有兴致,不妨与我同往。”

“胡闹!”不等崔圆发话,崔贤便在一旁厉声喝止道:“祖父心情不好,你休要再添乱,还不快退去。”

崔圆回头狠狠瞪了儿子一眼,微笑着对孙儿道:“我正好想出一趟门,不知你想带祖父去哪里?”

崔曜凝视着崔圆,带着一种与他年龄完全不符的老练神态,徐徐说道:“孙儿想去清河本家一游,祖父可有兴趣同往?”

崔圆的眼睛猛地睁大了……

宣仁三年六月二十日,也就是太后特使李翻云抵达陇右的同一天,崔圆以陪伴孙子游历山河为借口,带着孙子崔曜离开京城向东而去,朝野议论纷纷,皆不明白崔圆为何在太原被占这个骨节眼上离开长安,但是,朝野的议论声尚未平息,陇右那边忽然传来一个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消息,陇右节度使张焕竟擅自开府,自行任命的河湟官员。

……

所谓开府,就是指游离于朝廷体系外,自行任命一套类似六部九卿的班子,历史上的权臣往往都是这样,比如曹操,他的魏王府下官吏实际控制着朝中大权。

而在大唐一般只有亲王、公主可以开府,例如唐初的秦王府、齐王府等都有自己的官员,但到了大唐中期后,亲王开府往往是流于形式,实际上府中的各种官员,比如亲王府长史、司马、主簿、记室、录事参军等等官员都是朝廷任命,并且毫无权力可言。

亲王可以开府,但一般臣子就忌讳得多,本来大唐的各节度使也可以自行任命部分官员,但安史之乱爆发后,无论是唐肃宗,还是后来的掌权世家,他们都一致同意禁止节度使开府,防止安史之乱的祸事再起,所以无论崔家、裴家还是韦家,都只有幕僚而无官员,也正是因为这样,各世家只控制了军队,而地方政权仍然掌握在刺史和任命刺史的朝廷手中,最后他们可以优先推荐官员。

但开府和各世家自行任命军中官员又完全不同,它意味着节度使极可能由此而干涉地方政务。

不过张焕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事实上早从去年开始,朱泚就已经自行任命蜀中各郡县的地方官员,俨如独立王国,不过是朝廷拿他无可奈何罢了,佯作不知。

但让朝廷又略略宽心的是,张焕所任命的官员似乎只限于河湟,这本来就是他夺来吐蕃之地,虽然这种越权行为让朝廷不舒服,但毕竟没有侵犯到朝廷利益,金城、陇西、开阳等郡刺史仍然在位。

可是真正了解张焕开府细节的人,却不那么乐观了,让我们再回到陇右,看一看张焕的夺权之路。

金城郡,距陇右节度使行辕一里外的建筑群仍然在热火朝天地修筑中,它的真实用途这两天已经渐渐被揭开了,确实是节度史新的办公之所,不过它的名字已经不叫‘陇右节度使行辕’,而叫做‘陇右节度使府’。

在金城郡的大街小巷、酒楼茶馆,都流传着一张不知从哪里搞出来的节度使府官职布置图。

府中有长史一人,由张焕幕僚胡镛担任,下设从事若干,另有司马一人,裴明远担任此职务,再有六曹参军事各数人,在六曹参军事上还有左右录事参军事两人,另有文学、医学、主簿、记室等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