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第8/14页)
当华尔先生祭出黑锅战略这个损招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钦佩曾国藩老夫子的先见之明。
先前,李鸿章初来沪上,老师曾国藩对他耳提面命,给了四句话:
曰言忠信,曰行笃敬,曰会防不会剿,曰先疏后亲。
夫子的第三句话曰会防不会剿,就是明确告诉李鸿章,与洋人合作时,只与洋人共同配合防守,绝不可以与洋人配合进攻。因为防守时每家各负责一块地盘,只要你的地盘上没出问题,就没你的责任,洋人即使想出阴招,也无计可施。
但一旦双方合作进攻,那事情可就不好说了。就拿青浦之战来说,华尔先生只负责打炮,打完炮就宣布胜利,至于打炮的效果不佳,一切后果概由淮军承担。人家这边炮都打了,你怎么还拿不下城池呢?
平心而论,华尔先生既光明,又磊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坏蛋。这厮坏就坏在他以西方的理念在中国打仗,而采用的又是中国的合作模式。
这个西方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确切地说,是以欧洲人为本。先前,华尔先生被困松江,其副队长法尔思德被李秀成捉了活的,掳往苏州城服苦役。于是华尔先生委托了传教士,赴苏州联系太平军,央求放人。
与华尔先生接洽的,是李秀成麾下最具声望的慕王谭绍光。谭绍光,广西壮族勇士,最早加入金田团营。他亲切接见了华尔先生的来使,表明了充足的善意,释放了法尔思德。当然,作为回报,华尔先生奉送了一大批精良的武器,以及白花花的银子。
这些细节,华尔先生都没告诉李鸿章。为什么要告诉呢?以人为本嘛。
结果,太平军获得了大批量的犀利火器,就把子弹冲着淮军狂扫了过来。
李鸿章孤注一掷
程学启被阻于青浦城下,寸步难进。
无奈之下,他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冲锋,每次都被太平军的扫射打退回来。淮军潮水般地退下来,常胜军的士兵则嚼着口香糖,袖着手在一边看,边看边摇头:不行不行,你们淮军也不行啊,要不要我们再帮你们打几炮?
程学启怒不可遏,卸下衣甲,白布裹身,亲自带着敢死队冲了上去。他踩着云梯,冲过护城河沟,从城墙的缺口处冲入,大喊着向城里杀去。跑出了老远的路,他才诧异地停了下来。咦,举目所见,只见被炮火击中熊熊燃烧的房屋,除此之外,居然没看到一个太平军的影子。
太平军躲到哪儿去了?
诧异之际,就收到了李鸿章的密信,大意是:老程,咱们中计了,太平军那边,慕王谭绍光亲自出马了。集结了十万大军,把青浦城的太平军也抽走了,此时已经抄了你的后路,正在团团围困况文榜部。我派了张遇春往援,你是知道张遇春那德行的,不给力啊,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逃了回来,都司刘玉林也被太平军打死了。
原来,谭绍光早就发现了淮军人数不足的缺陷。人数不足,有个天大的麻烦,一旦你向前挺进,后方立即空虚了。于是谭绍光绕过淮军的前线部队,率十万大军杀奔沪西,在离上海城不足七里的北新泾,发动了围剿况文榜部的战役。
这个况文榜真的很倒霉,他大概是淮军中职位最高的,官拜总兵,但他是李鸿章从监狱大牢中给救出来的。
况文榜是张国梁时代的战将,他带的是贵州兵。洪秀全闹起群体事件之后,朝廷一会儿把况文榜调到东,一会儿又调到西,调来调去,把况文榜调到了杭州。时值李秀成大战杭州,况文榜如何是李秀成的对手?只能是倒提了枪,急急如丧家之犬,匆匆如漏网之鱼,向着无人的荒野奔逃。
杭州城陷,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而如何处理败军之将况文榜,却差点儿把个朝廷活活愁死。按理来说,况文榜守城不力,理应追究刑事责任。但问题是清军这边能打的战将太少了,这个况文榜与别人相比,算是有本事的了,他至少还能让自己活着逃出来。
不处罚况文榜,国法无依;处罚况文榜吧,只恐冷了将士们的心。思前想后,朝廷忽生妙计:有了,把这个况文榜给曾国藩送去得了,要杀要剐,曾国藩说了算。实际上朝廷的意思,是送给曾国藩一个人情,让曾国藩来用况文榜,况文榜自然会对曾国藩感激不尽,说不定就会拼力杀敌,战死沙场,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