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第13/14页)
此时曾国荃的处境,与白鹤港谭绍光极其相似。按理来说,谭绍光顶不住李鸿章的死啃猛打,曾国荃这边也没理由顶住李秀成的凌厉重击。但由于太平军已经丧失了对洪秀全的信仰,战斗力始终提不起来,最终导致了两边结果的反差。
此外,还有一个极关键的因素,李秀成和李鸿章两人都是唯武器论的信奉者。李秀成的信奉,是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想办法搞到足够数量的洋枪洋炮,就能够应付过去。李鸿章却是此一观念的绝对信奉者,他既然要以洋枪洋炮对敌,在军械装备上务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比如说淮军大将刘铭传,此人悍勇无匹,却在沪上没怎么露面,直到白鹤港会战,才突然杀出。这是因为李鸿章到了上海之后,就把刘铭传部移交给了英国人,由英国人亲自训练,同时为刘铭传配备最优质的火器。直到确信刘铭传的战斗力已经超过了英法联军,李鸿章才开门把刘铭传放出来,所以会一战而收全功。
可见这世上,观点无所谓对错,说人是战争的关键要素是对的,前提是你必须要把手下的人训练出来。训练不力就说这种话,不过是自欺欺人。说武器是战争的关键要素,同样也没错,但前提是你的武器装备必须占有绝对优势。工作不做到极致,任何观点都没价值。工作做细腻了、扎实了,任何观点都能够获得支持。
曾国荃最艰苦的日子,却是李鸿章最风光的时辰。太平军整营整营地向李鸿章投降。最早投过来的,是南汇的吴建瀛部,先前在七宝阵亡的都司刘玉林,就是吴建瀛的麾下。然后是常熟的骆国忠,李鸿章命其建“忠”字营。然后是太仓的钱寿仁,不解何故,此人投奔过来之后,竟然改名叫周寿昌,他的人马遂改称“昌”字营。诡异的是,当时朝廷也有一个周寿昌,幼时就有神童之名,是朝中有名的文臣。李鸿章不可能不知道周寿昌其人,却让钱寿仁也改叫这个名字,此事殊是怪异。
此外,合肥盐枭、巢湖水贼郑国魁、郑国榜兄弟也要求归正,由是李鸿章的淮军迅速扩张,眨眼工夫就扩张了十倍有余,总兵力竟多达六七万之众。
乱糟糟之际,太仓守将蔡元隆也派人来央求投降。
蔡元隆的诈降
说起蔡元隆其人,委实诡异透顶。其人年方二十四岁,风度翩翩,眉目如画,一袭白衣,玉树临风。不惟外表漂亮,更是文武兼备,他的书画堪称双绝,又是用兵如神的战场猛将,凶悍的英法联军都在他手下吃过亏。法国少将卜罗德,就是丧命在他的手下。
有资料称,蔡元隆是东王杨秀清的女婿。另有人爆料说,蔡元隆是忠王李秀成的女婿。从当时的情况来研判,这两个说法有可能都对。因为蔡元隆有三个正式老婆,还有一个小妾,都是绝色的美女。虽说当时的中国是一夫多妻制,但有钱男人不管娶多少老婆,正式的大老婆只有一个,连皇帝的皇后都只有一个,蔡元隆这里却有三个正式老婆。可见,这三个女人的家世背景都是有来头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所以蔡元隆干脆让大家平起平坐,通通都是大老婆。
据此推断,这个蔡元隆,应该是既娶了东王杨秀清的女儿,还娶了忠王李秀成的女儿,另外还娶了一个在太平军中的地位不亚于杨秀清与李秀成的某个家伙的女儿。因为一堆王爷岳父摆不平,只好大家都是大老婆。
蔡元隆是湖南华容人氏,自打曾国藩的湘军崛起,蔡元隆就偷偷地给曾国藩写了密信,央求投降回家。可是投降这种事,要看机缘的,比如说听王陈炳文,不停地写信要求投降,可直到他以太平军的身份被打死,也没找到个投降的机会。这个蔡元隆运气好,碰上了李鸿章。
李鸿章大喜,遂将这个出风头的机会,让给三弟李鹤章,让他偕同程学启去太仓城中受降。
淮军在上海城下,不知进行了几多生死之战,随便输掉一场,就鸡飞蛋打了。如此险恶之环境,却始终未见李鹤章的影子。这是因为李鹤章限于能力不足,出任了二哥李鸿章的运输大队长,负责给各个营寨运输辎械。他属于典型的没有功劳,但是苦劳尽人皆知的那种人。如果不是淮军由劣势而变为优势,李鸿章才不敢把他放到前线上来,万一被太平军打死,那可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