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生意人(第6/15页)

秦军的再次出兵在山东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年前秦军被赵、魏、楚三国联军打得狼狈逃窜的那段事实他们记忆犹新。合纵抗秦的呼声很高,各国约定同时出兵伊阙,截断阳城秦军与大后方的联系。山东诸侯近年来的胜利刺激了西周老迈的周赧王,他见合纵运动声势浩大,不顾与秦军近在咫尺的客观事实也加入了合纵的行列,派出仅有的一点军队去赞助合纵运动。秦国很不满意西周的做法,长期以来西周呆在秦国的巨翼之下一直安心做一只小小鸟,此一反常态立刻引来的秦军的报复。秦将摎立刻率领大军来教训西周。周赧王一看不好,连忙把仅有的六个城池和三万人口全部献给了秦国。周赧王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过了一段时间,周赧王觉得活着没劲,干脆两腿一蹬,撒手西去。西周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国君,只好亡国,剩下为数不多的周朝移民前往东周。西周的九鼎宝器等象征贵重物品自然入了秦国的国库。虽然西周的灭亡微不足道,但它更加使秦国人相信他们统一天下的事业是一种历史使命,所以没过多久,秦国就正式将统一定为发展目标。

随后一段时间内秦军的战事喜忧参半。诸侯的合纵攻秦虽然没有组织起来,但却分头与秦国展开对攻,赵将乐乘、庆舍率军打败了秦军留在从长平战场附近没有来得及撤回关内的信梁军。秦将摎对韩、魏的取得小胜,夺得边城数座。秦军受兵不足的困扰,只得从低级公务员中选拔壮丁入伍。国运长期不振的魏国在魏安釐王统治时期颇有起色。魏安釐王趁秦国受挫之时,打起了秦国孤悬在外的陶君的主意。这块土地的形成本就是穰候犯的一个错误。穰候当时凭借秦国势大,而忘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边境线越长所需要守备的力量就越大。一旦秦国势力衰退,防守的难度就会加大,所以当魏国进攻陶郡时,秦国只得放弃。魏国不但占领了陶郡还顺手把附近的卫国也给灭了。魏安釐王是魏惠王之后最有进取心的国君。从他对信陵君的控制和利用,可以看出此君颇有几分政治手腕,可是魏国国运积弱,外有强敌压境,魏安釐王虽有雄心壮志却也无力回天。魏安釐王在如此恶劣的国内外环境下不但保持祖业不失,还多多少少却得一些战果,却也难能可贵。

公元前251年,国际焦点在东北方。没有秦难的燕国身在福中不知福,反倒向站在抗秦第一线的赵国下了黑手。燕王喜早就在打赵国的主意,他先派栗腹出使赵国,名义上是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实则是打探赵国的虚实。栗腹回来后向燕王报告道:“赵国的壮年男子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围中战死,赵国面临严重的兵荒,如果此时攻打赵国,必定能大获全胜。”燕王又召来昌国君乐闲问计。乐闲回答道:“赵国连年作战,全民皆兵,人人能战,燕国不可妄动。”燕王又道:“那我以五打一呢?”乐闲道:“仍无胜算。”燕王大怒,将乐闲扔在一边,在群臣的赞同声中做出了进攻赵国的决定。

燕王事先已通过栗腹了解了赵国的兵力情况,赵国此时能够用于野战的军队加起来总共不过十五万。燕王起倾国之兵,得六十五万,兵分两路浩浩荡荡杀向赵国。

赵国面对燕国背信弃义,采取了迅速地应对措施。燕军不比秦军,对付秦国需要借助城池来防守,对付燕军只需要迎头痛击即可。于是赵国也兵分两路,与燕国的两路来犯之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攻。结果,如乐闲所言,赵军的军事素质远远超出燕王的意料,两路燕军纷纷败北,一路被廉颇在部(今河北高邑东南)击破,统帅栗腹被杀,另一路在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被乐乘击破,统帅卿秦被俘虏。廉颇率军乘胜追击,一路上势如破竹,最后包围了燕国的首都。一直围了一年多,后来秦军攻赵甚急,赵军才同意与燕国媾合。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秦国的相国。秦国的对外政策从范雎以来已经定型,无须再做大的调整。吕不韦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这一年,秦军继续东进,非常轻松地就将建都于巩的东周小国灭掉。然后秦将蒙骜率军攻打吕不韦的老家韩国,夺取了成皋、荥阳。于是吕不韦将这块新得土地连同原来占领的西周、东周土地合并而成三川郡。这算是吕不韦交上的第一份答卷,稳稳当当,不能算是具有建设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