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长平之战(第3/7页)

即便是没有援军的赵军,面对用兵谨慎的廉颇,秦军还是没有办法,单纯的军事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试试外交和政治的途径。范雎的坏水又开始泛滥。

【3、天赐赵括】

不知是赵括的牛吹得太大还是秦国的间谍太敬业,反正就连远在咸阳的范雎都知道邯郸有一个喜欢纸上谈兵的将门子弟,而且范雎还知道,虽然赵括在自己眼里是一个笑话,而在赵国却接近于一个神话。“这个人年纪轻轻,将门虎子,熟读兵书战策,论起兵事引经据典,其滔滔雄辩如江河泛滥般不可收拾,赵国的命运将系于此子。”

这个人引发了范雎的思考。赵括,真乃天赐秦国也!凭借这个人的如雷般的虚名和浅薄的实力完全可以改变长平之战的形势。而只要能让这个人成为赵军的统帅,长平之战秦军就算赢了一半。

来而不往非礼也,赵国向秦国送礼,秦国自然也得回赠,不过不是送给朝廷,而是送给些能影响朝廷决策的大臣。范雎同时派间谍在赵国上上下下散布谣言。赵王对廉颇的一连串的失利和连续三年的战略防御已经非常不满,这个军事门外汉已经无法继续忍耐下去,他要得是迅速的胜利,因此屡次对廉颇加以责备。范雎散布的谣言正冲赵王的这种心理而来。说:“廉颇年老,已经丧失了进攻的欲望,过不了多久就要投降,赵国只有赵括能率领赵军取胜。”这样的谣言接连不断的飘进赵王的耳朵,大臣如是说、士兵如是说、甚至连大街上推车挑担的都这么说。赵王不由得不信。

廉颇在赵惠文王时期屡立战功,他的军事水平有目共睹,偏偏新登基的赵孝成王不买帐。这个赵王不是一个有气魄的王,刚遭受一点微不足道的损失,就忍不住要轻举妄动;他也不是一个知人善任的王,太不相信廉颇的丰富经验,却又太相信赵括的夸夸其谈;但他却是一个偏执狂,上一次偏执地要向秦国屈膝投降,这一次又骗执地要临阵易将,他只听信那些语焉不祥,有如坊间闲话的传言,却听不进蔺相如、赵括老母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苦苦的相劝。

赵括意气风发地来到长平,廉颇只好无奈地离开长平。赵国的命运也随之发生转变。

赵国换将,秦国也换将。赵国在大张旗鼓地换将,秦国在偷偷摸摸地换将。

赵括率领着新近组建的二十万生力军一到长平就马上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赵军,他首先把参谋部换上了自己的人,可想而知一个喜欢控制话语霸权的统帅手下只能是一群阿谀奉承之辈,赵括并不指望他们能提什么实质性的建议,只需要他们做热心的听众和粉丝。赵括的父亲赵奢身边有个能够独立思考,见解不凡的谋士许离,赵括的身边却只有马匹精。

廉颇构建的那些坚固的防御工事在赵括的一声令下被全部拆掉,赵军厉兵秣马,摆出进攻的态势。赵括趾高气昂,睥睨一切,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神色。即便在两军对垒的紧张时期,赵还不忘照顾一下自己的私人爱好,原来这位公子还是个炒房爱好者,他的爪牙四处活动为他搜寻有发展潜力的房产和地皮。

赵国换将的消息传到了秦国。范雎知道胜利要来敲门,这一仗事关两国国运,意义重大,范雎和秦王商量只有秦国的一号战将白起才能完成此任务。长平之战打了三年,白起早就按耐不住心中的杀气,但无奈对方的统帅是一向用兵谨慎的廉颇,即便白起出马也不一定能克敌制胜,所以这三年白起一直没有露面,而现在赵军首领换成了崇尚进攻的赵括,是该白起起作用的时候了。

赵括曾经这样评价过白起:“武安君数将秦军,先败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再功魏,取大小城六十一城;又南攻楚,拔鄢郢,定巫黔;又复攻魏,走芒卯,斩首十三万;又攻韩,拔五城,斩首五万;又斩赵将贾偃,沉其卒二万于河;战必胜,攻必取,其威名素著,军士望风而栗,吾若与对垒,胜负居半。”这些话恐怕也被秦国在赵国的间谍探知,为了达到最佳的作战效果,白起悄悄地接替了王龁的位置,并传下军令:“有言白起在军中者斩”。

白起秘密布置下了陷阱就等赵国猛兽的扑来,而这一切赵括还蒙在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