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谍中谍(第14/15页)
当苏秦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复杂的心理活动时,攻秦之战终于正式启动了。夏秋之交连绵的雨季已经过去,中原大地一派秋高气爽。秋天是诗人发骚的季节,是农民收获的季节,是大雁南飞的季节,是士兵玩命的季节。秋气肃杀,兵戈启动。齐泯王听从了苏秦欲灭宋先攻秦的建议,有利益在李兑也没说的。只要齐泯王,李兑两人坚持攻秦,攻秦之事就能实现,尽管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暗想操作。五国大军向函谷关开去。秦国君臣的神经颇为紧张,前些年,孟尝君发动的攻秦之战至今仍令秦国心有余悸。如果是三晋,秦国还能抵挡一阵,加上齐国,秦国也必败无疑。但秦国也发现五国部队并不团结,便把前些年侵夺韩魏的一些土地还给韩魏,并向李兑和齐泯王祈和。韩魏得了实惠,李兑和齐泯王赢了面子。五国部队不战而屈人之兵,也算是圆满结束。
【6、苏秦之死】
齐泯王不忘苏秦的教导,在攻秦之战刚开始的时候,就派早有准备的另一支部队发动了对宋国的第三次攻击。果然不出苏秦所料,这一仗进行得非常顺利。三晋部队还没有来得及从攻秦前线撤回来,战争已经结束,宋国被灭。
这段时间,苏秦同时也在寻求自救,他接二连三地给燕昭王写求救信。燕昭王也数次派使者向李兑提出严正交涉。可李兑不为所动,关了苏秦将近一年。后来,五国共秦事成,齐国也吞并了宋国,李兑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关押苏秦,才将其释放。
苏秦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在这段蛰伏的日子,苏秦已经找到了斩断齐赵关系的法宝。
齐泯王攻秦、攻宋的一系列动作惹毛了许多国家。秦国对齐国的愤怒自不待言,韩魏被人齐泯王利用也十分不满,只有赵国的奉阳君李兑由于利益上的原因还与齐泯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燕昭王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表面上仍然与齐国站在一起,暗地里却准备拔出复仇的剑。齐泯王吞并宋国之后,李兑派人来齐国要求齐泯王兑现当初的承诺。定陶是宋国的明珠,是全国著名的金融中心,其地位好比中国的上海,美国的纽约。齐泯王内心深处很想赖掉。苏秦站在国际关系的高度向齐泯王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赖掉定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然基本上还是“有齐燕联盟在,三晋就不敢为难齐国,没有三晋的支持,秦国根本无力进攻齐国”的调子。齐泯王想想,觉得也不错,于是便黑了李兑的定陶。
就在苏秦大功告成的时候,燕昭王对他的信任却也到了头。由于通信上的不方便,燕昭王并不知道齐赵关系的彻底破裂是苏秦一手造成了,燕昭王甚至不知道十多年来苏秦矢志不移地信守当初的约定。燕昭王看到的是,苏秦在齐与齐泯王打的火热,到魏与孟尝君眉来眼去,去赵又与李兑勾勾扯扯,因此对苏秦能否忠贞不二产生了怀疑,于是便派人通知苏秦下岗。
当纯真的理想遭遇世俗的无情,聪明绝顶如苏秦者也只能无奈的长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像他一样高贵。苏秦本身就是一门辩证法,在他身上完美地体现了简单和复杂两个方面。简单是指他纯真的人生理想:干一件翻于人有利的事业。复杂是指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运用的一系列极高难度的手段。可惜,简单存在于内心,而复杂表露在世上,因此世俗之人大多以为苏秦是一个朝三暮四,见利忘义的无良政客。
燕昭王在动乱之中登上王位,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痛楚,整日以报仇雪耻鞭策自己。他卧薪尝胆的决心让人称赞,但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长期的仇恨会造成心理的扭曲,使人缺乏安全感,变得残忍猜忌。越王勾践、秦始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燕昭王只是程度稍浅而已。燕昭王对人才的看法比世俗也高不了许多。魏文候对乐羊的信任是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佳话。非常之人才能建非常之功,苏秦侍奉的老板并不合格。
这种情况如果用感情做类比更容易理解。苏秦具有贞妇的节操,但又有交际花的才干,为了扶持丈夫(燕昭王)的事业,苏秦不得不在形形色色头面人物之间巧妙周旋,逢场作戏自然少不了。时间一长,分辨能力有限的丈夫也开始怀疑苏秦的忠诚。于是便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真实的谎言”。苏秦还像篮球比赛中的一名高超的组织后卫,为了撕破对方的防守,不得不作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假动作,由于动作太逼真,连一些领悟能力差的己方队员也被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