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谍中谍(第10/15页)

就在这时候,强邻齐国对宋国发动了攻击。燕国为了表达对齐国的忠诚,派将军张魁带领两万士兵自备干粮免费帮助齐国功宋。这一仗打得很顺利,宋国不得不割让淮北地区向齐国祈求和平。赵相奉阳君李兑和魏相孟尝君纷纷鼓动本国出兵与齐国争夺宋国。秦国也派人向齐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因此齐泯王取得淮北之后并没有继续深入,而是反过头来开始着手处理各种阻碍齐国攻宋的关系。

齐泯王初次攻宋取得胜利之后,更加趾高气昂,苏秦也有意地助长齐泯王的骄狂。比如在谈到孟尝君的时候,苏秦将前些年齐国对外政策上的失误都归到他的上,而近些年的成功都归到齐泯王身上。他说,孟尝君执政期间,攻秦三年,讨楚五年,齐国没有寸土进帐,而国力大耗,军民疲惫,又想夺取宋国淮北地区,结果还是不成功。孟尝君又想拉拢赵国,照样以失败而告终。自从大王驱逐孟尝君亲自掌政以来,齐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称帝,秦国就主动送来帝号;想联赵,便有了阿之会。谋求宋地,则宋献淮北。我咋就纳闷同样的齐国,为什么前后的差距这么大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孟尝君的愚昧与大王的英明形成的反差,同时也是燕齐同心的结果。

苏秦还为齐泯王设计了一个三环外交:最里面的一环是齐燕之间坚若磐石的关系;中间的一环是三晋,对待三晋的策略是能拉则拉,不能拉则逼迫;最外面的一层是秦国,如果秦国阻挠齐国吞并宋国,齐国则联合三晋攻击秦国。对于楚国可不必在意,她的位置和力量暂时对国际局势构不成影响。三环外交的内在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如果齐燕关系牢不可破,当然可以控制三晋,他们不满也没有办法;有了三晋的支持,秦国就不敢再和齐国争夺宋国。这里面唯独值得注意的是前提,即:无论局势如何变化,齐燕关系牢不可破。齐燕关系是齐国整个外交结构中的基石,必须有可靠的保证,否则齐国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可怕的结果是,齐国仗着三晋的支持惹恼了秦国,又仗着燕国的支持,得罪了三晋,到最后燕国再反水,齐国可就满世界找不到一个盟友了。齐泯王智商不低,对其中的隐藏着的危险也觉察到了,准备对齐国外交结果的前提条件进行一次考验。

在攻宋,称帝等一系列问题上齐秦关系已经闹疆。齐泯王听从苏秦的意见,准备合纵攻秦,便派苏秦代表齐国联络抗秦联军。到目前为止,苏秦已经获得了齐泯王的全部信任,齐泯王根本不把他看作是燕国派到齐国的大臣,而是当作是自己的心腹大臣,并让他代表齐国出使燕国。齐泯王虽然对苏秦颇为信任,但在外交上颇有主见。苏秦刚到燕国,齐泯王就开始考验起齐燕关系。齐泯王在没有征求燕国意见的情况下将燕国派去帮齐国进攻宋国的将军张魁杀死。张魁被杀像一记响亮的巴掌抽在燕昭王脸上。燕昭王脸上火辣辣辣的,怒气直冲脑门,“齐泯王算什么东西,我好心帮你攻打宋国,你却无故杀我大将,是可忍,孰不忍!来人哪,传我命令,动员全国范围内所有军队,准备找齐国血拼!”

大臣凡繇见燕昭王因愤怒失去方寸,站出来说道:“启禀大王,我想辞职。我只为贤君做事。现在看来大王离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燕昭王吃惊的问道:“此话怎讲?”

凡繇回道:“想当初,燕国内乱,齐国趁虚而入,先君被杀,社稷被毁。大王忍辱含垢,折腰事齐,燕国臣民并不认为大王懦弱,是由于齐强燕弱。现在张魁死了,大王却恼羞成怒要找齐国血拼,难道在大王心目中张魁被先君还重要?兵者,国家凶器也,大王还是少动为妙。”

燕昭王道:“那该怎么办啊?燕国可是受气了。”

凡繇道:“既然受气了,就接着受。上天给了大王一个大好的作贱自己的机会,大王得好好利用。大王不如搞一个隆重的道歉仪式。比方说穿上白衣,离开宫殿住在茅草屋里,然后派人向齐王道歉。”

凡繇一席话像一瓢凉水一样浇灭燕昭王心头的怒火。冲动这头魔鬼又回到理智的控制之下。

燕昭王依计而行,大概也搞了个新闻发布会,然后穿着白色衣服,走出王宫来到离国都很远的一座茅草屋离,再也不出来。这在当时是最高规格的认错仪式了。燕国使者到达齐国的时候,齐泯王正在举行国宴。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将齐泯王围在当中。齐泯王志得意满,骄矜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