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既武何灵兮(第5/9页)
在训练骑射部队的期间,赵武灵王不断通过小规模的局部战争锻炼部队。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攻占了中山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第二年,又攻取了中山的宁葭(河北石家庄西北),往西又攻取了胡人的榆中之地,这个地方由于长有大片榆林而得名。林胡王慑于赵国的威力,乖乖地表示归顺,并且献上林胡的土特产——马。胡地之马,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别适合于做战马。与中原之马相比,显示出非常大的优越性。赵军得马如虎生翼。榆林之地正式划入赵国版图,代地行政长官赵固兼管榆林。
两年之后,骑射部队初具规模,赵武灵王准备将他们正式投入战场。目标——中山国。赵武灵王所要攻打的中山国与100年前魏文候所指的中山国是同一个中山国。但攻打的性质却不一样,魏文候消灭中山国只是为了锦上添花,因为中山国并不与魏国接壤,中间还隔着个赵国。赵武灵王消灭中山国却是为了去心腹之患。如果赵国不想被中山国做结扎手术,就得先给中山国做结扎手术。
在训练部队的这两年,赵武灵王已经派人去调查中山国的风土人情和军政状况。李疵同志被派到中山国做国事观察。李疵回来复命,道:“中山国可伐。如果现在不攻占,就会被其他国家先下手。”赵武灵王问道:“何以见得?”李疵道:“中山国君学习中原国君好榜样,从民间找了七十二个孔乙己,给予优厚待遇,以示尊师重教。”赵武灵王道:“唉哟哟,这可不得了,这不是传说中的贤君么?怎么说可伐呢?”李疵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正是大王的风格么?中山国本是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才是他们的本行,可是他们偏偏喜欢中国的文化。喜欢中国文化没错,错的是竟学的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在这个武力称雄的时代,我们赵国在向胡人学如何骑射,可原本胡人出身得中山国却向中国学习如何摆谱,如何扯淡。中山国君这么一搞,国中武士岂不都要弃武从文?如此,武备失修,士气不振。所以说中山国可伐。”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正式揭开了进攻中山国的序幕。赵武灵王亲自率领左中右三路大军,王翦率领着车骑,赵希统率林胡和代的军队向中山进发起了进攻。这是一场有趣的战争,交战的双方反串了角色,农耕民族像游牧民族那样骑马射箭,游牧民族却像农耕民族那样马拉战车。这是双方努力学习的结果,只不过一方学到了精华,而另一方却学到了糟粕。与其说中山国是被赵国打败,不如说他们被自己打败,因为许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是骑着马,射着箭打仗的。
大军在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北)汇合后,又北折攻取了恒山的华阳,然后南下攻到石邑、封龙(今石家庄西南)、鄗(今高邑东)等地。第二年,赵武灵王再次攻取了榆中以北黄河上游河宗氏和休溷诸貉之地,并设置九原郡和云中郡。九原,云中的南面就是秦国了。公元前303年,赵武灵王对中山发起第二拨攻击,往北打到了燕国边界,往西与云中,九原连成一片。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见胡服骑射已经深入人心,而开疆辟壤的兴趣又与日俱增,就把王位传给了年仅10岁出头的少子公子何(即后来的赵惠文王),并派老臣肥义辅政,自称主父,专心从事军事活动。
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外出巡视新获之地,楼烦部落慑于赵武灵王的威势,率军归顺。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第三次向中山发起了进攻,终于将其平灭。前后历时11年,屡打不死的中山国终于从历史上消失了。虽然如此,中山国顽强抗争的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在与中山国的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赵武灵王就开始考虑与中原政权一较长短。当时对赵国威胁最大的国家是秦国。赵武灵王即位初期,秦国没少侵夺赵国的土地。赵庄一战,赵国被斩首八万。提及此事,赵国上下无不感到屈辱。赵武灵王强抑心中的复仇之火,打量着地图上位于赵国西面的秦国。突然赵武灵王想到了什么。从九原,云中到咸阳的直线距离大约800里,以前还没有人想过从云中、九原向咸阳进军。这段距离步兵行进差不多需要10天,太慢了,达不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可是我有骑兵啊,加把紧的话,早晨从九原,云中出发,天黑就能到达秦国的首都,一天时间内秦军很难发现赵军的行踪,即便发现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嘿嘿,想起来挺美,可问题是从云中、九原到行军路线想象中应该有,实际上有没有还需要做实地勘查。赵武灵王想得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几乎不能自己,最后产生了一个荒唐的想法:亲自去秦国考察。赵武灵王也被自己脱疆的思想吓坏了。可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又使他将这个想法保持住了。是啊,我应该去咸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