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减法从这里开始(第5/12页)

公元前458年邯郸赵氏联合外援中行氏、范氏向赵简子发动进攻。赵简子寡不敌众,刚一交手就败下阵来,恨的赵简子直骂自己:“我他妈的也太宋襄公了!”眼看着赵家采邑被两家军队占领殆尽,赵简子只好无奈地退守晋阳。

当赵氏和中行氏、范氏在晋阳城附近苦斗的时候,晋国的政坛也在发生着聚合离散的化学反应。智氏、魏氏、韩氏看到自己的老盟友被别人联合欺负,纷纷向晋君请求对闹事的三家施以同样的惩罚。没等晋君出击,中行氏和范氏反倒向晋君攻来。中行氏、范氏可不傻,如果接受处罚,智氏、魏氏、韩氏必然是仲裁者,处罚的结果必定偏向于他们的盟友赵简子。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面对中行氏和范氏攻来,把智氏、魏氏、韩氏三家乐坏了,他们巴不得有一个正当的名义将中行氏,范氏消灭,然后瓜分他们的家产。如今中行氏、范氏胆敢公然攻击国君无疑是天赐良机,于是三家联合起来,将满腔的占有欲望一骨脑儿地倾泄在中行氏和范氏身上。中行氏和范氏不是三家的对手,交战失利,逃往朝歌,背后留下一大片土地任由三家瓜分。

之后,魏氏、韩氏出面向晋君为赵简子求情,说什么赵简子只不过是在处理家事,并没有想过叛乱,中行氏、范氏的介入分明是干涉赵简子的家务事,就算赵简子的举动有所过激,也是受手下大臣的挑唆。随后赵简子从晋阳赶来匍匐在晋君脚下反复地强调:“赵家永远是晋国的臣子,绝无丝毫叛逆之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加之魏氏,韩氏在一旁帮腔,晋君不一会就被拍得很high,最后赵简子官复原职,继续做他的执政。

赵简子又回到了他饱经战乱的采邑,放眼望去,满目荒凉,土地还是那片土地,而劳动力却失去许多。赵简子有心打着国君的旗号继续对中行氏,范氏的残余势力进行清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征得智氏、韩氏、魏氏的首肯。韩氏、魏氏没有意见,但是最强大的智氏提出条件。

原因在于赵简子的大管家董安于过于能力突出,因而成了别人嫉恨的对象。晋君身边一个了解董安于能力的大臣告诉智文子:“有董安于在赵氏,赵氏终究会成为智氏最强劲的对手,何不以董安于事先发动祸难为由去责备赵氏。”于是智文子给赵简子写了一封信,言道:“晋国法令,挑起内乱的人是要处死的,范氏、中行氏的叛乱由董安于挑起,现在范氏和中行氏都已经受到惩罚,被迫逃亡在外,只有董安于还逍遥法外,因此冒昧地提醒阁下不要忘记这件事。”

智文子的要挟使赵简子十分为难。董安于看出主人的难处,坦然道:“如果我的死能够换来晋国的安宁和赵氏的强大,我又何必吝惜自己的生命。”于是一代贤臣自缢身亡。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在董安于死后,晋阳城的始建者最终被他的主人暴尸于曾经护卫过赵氏的晋阳街市上。智氏看到董安于死去,便同意了赵简子的主张。有了三家的支持,赵简子兴兵向中行氏、范氏盘踞的朝歌扑来,大军一到便将朝歌团团围住。

眼看胜利在望,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赵简子的运气总是不好,每次当他自以为猎物唾手可得时,事情总是会马上变得比他想象的更难。晋国的内部战争已经超出国界发展成一场国际战争。天下的事情总是如此,一国内部不宁,与该国有利益瓜葛的外国势力便会介入。春秋时代晋国长期是中原的霸主,百十年来周围的诸侯饱受晋国的摧残,如今她发生内讧了,周围的诸侯怎么能不幸灾乐祸的看着,屁颠屁颠地扇风点火呢?

齐国人粮食多,借给中行氏、范氏1000车粮食,郑国人熟悉路,派军队负责押运。赵氏的胜利建立在朝歌守军的缺粮之上,因此绝对不允许齐国的粮食进城。赵简子率军队在“铁”(地名)迎战郑国的压粮军。

由于敌众我寡,赵简子为了激励士气,在大军面前发下誓言:“如果能够取得胜利上大夫可得到县,下大夫可得到郡,士可得到十万亩土田(当时县比郡大),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隶可获得自由。如果战败有罪,就用绞刑把我诛戮,死后用三寸厚的桐木棺,不要再有衬板和外椁,用没有装饰的马装运棺材,不要葬入本族的墓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