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顾茅庐的真相(第3/9页)

刘备道:“你个服务生问这么多干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诸葛亮道:“也未必,至少老板说出来,如缓释一下心里的压力。”

“也对。”刘备以为然,就说道:“荆州的太平日子,马上要结束了,曹操那王八蛋,他可是说来就来啊。要打仗,就需要足够的士兵,可是我研究这荆州的居民,发现最多只能征召十万士兵,数量远远不够,不够曹操打的啊。”

诸葛亮笑道:“我以为什么难事呢,原来是这么件小事。”

“小事?”刘备眼珠子咕嘟一声,鼓出了眼珠,“哎,我说你这个服务生,年轻人注意不要乱讲话,当心大风把你的舌头吹掉。我说的这个问题,天下还没人能够解决得了。”

“不,有一个。我能解决。”诸葛亮说。

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竖起一根头,说出他的解决方案。当时刘备就腾的一声跳起来,怔愕在当场。

正因为诸葛亮说出这番话,才让刘备马上意识到,这世上,还存在着一个比他和曹操加起来更具智慧的人。

而这个人,此时就在他的眼前。

【3.诸葛亮很受伤】

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替刘备解决的兵源不足这个问题呢?

诸葛亮说:“老板,你考虑过流动人口管理没有?荆州之所以兵源不足,那是因为你只想到了固定人口,可是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这些人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逃到了荆州。此时的荆州,流动人口数量远高于固定人口,只要派士兵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以办理暂住证为名,把他们组织起来,那么你就得到了一支在数量上足以和曹操相抗衡的军队。”

这番话,真的把刘备给吓傻了。

史书上记载说,诸葛亮帮刘备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流动人口编入军队中,于是刘备一下子得到了四十万的军队。

要知道,当时天下,有能够把老百姓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掏出来,逼迫他们上战场打群架的能力的,天下只有两个人,就是曹操和刘备。正因为此,所以曹操才会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

现在来了个诸葛亮,比曹操刘备加起来更狠,他连流动人口都不放过,都要挤出油榨出汁来。

发现了诸葛亮有此奇才,刘备如获至宝,急忙请诸葛亮上坐。

诸葛亮如果坐了,那他就不是诸葛亮了。他当时肯定说:“不好意思老板,我想我还是不适合于出来工作。我回家啊,宅在家里,才是我最喜欢的事情。”然后他就撂挑子回家了。这时候刘备终于醒过神来了,诸葛亮,是生他的气了。因为他没有去顾茅庐。

诸葛亮已经派了司马徵和徐庶,前后两批人马来游说刘备,让刘备去顾茅庐。可刘备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去顾,这让诸葛亮很受伤,所以他抬高了价码。现在这个茅庐,不是顾一次就完事的,你必须要三顾,少一次也不行。

那么,如果诸葛亮真的如此赌气,就不怕刘备不高兴吗?恰恰相反,刘备会非常之高兴。单凭管理流动人口这一手,就值得刘备这样做。说过了,刘备是识货之人,他知道诸葛亮值这个价。如果他不知道,诸葛亮也不会摊开筹码。

此外,诸葛亮开出这个价格,还有一个目的。刘备有义务配合他炒作,要在最短时间内,把诸葛亮的名气炒出来。

因为诸葛亮有大才,要大用。但是他的名气,却只在荆州狭小的圈子里,构不成对世人的影响,这势必拖累到诸葛亮对曹操等人的威慑力。所以必须要借这次机会,把诸葛亮名气打响。诸葛亮名气越是响亮,刘备捞到的利益就越多,这是双方心知肚明的事情。

所以推敲起来,不排除另一种可能: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亲见刘备,展示自己高妙的治政手段之后,与刘备共同策划的炒作行动。

要知道,诸葛亮很快就会以刘备特使的身份,被派往东吴。如果不事先将诸葛亮的身价抬起来,让一个籍籍无名的诸葛亮去了,那边不晓得这厮是干什么的,说不定接待规格不够,只派个副主任科员陪诸葛亮喝茶洗脚,那可就误了大事。

这时候再返回去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会恍然大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就会发现这句话中的漏洞,刘备好歹也是个老板层级的人物,去了一次,诸葛亮就应该回个礼,两次,那诸葛亮就已经失礼了,还要三次……不要说刘备,就算是个普通老百姓,接连三次登门,都会觉得大丢面子。他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物,难道就不知道给刘备留点颜面吗?除非,诸葛亮事先已经得到了刘备的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