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边荒侠影(第4/9页)

这段故事,不知是何缘故,没有被引用的《三国演义》之中,但却记载在更古老的《世说新语》之中。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是想展示少年曹操的过人机智,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曹操那不堪入目的品行。

于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就这样摆在了我们面前。

这里有两个人:一个出身寒苦,少年行侠天下,不计报酬为国效力,对士卒体恤体贴,得到的赏赐分文不取,与部属分享的铁血军人;另一个是品行不端,横行不法,公然持刀入室,劫暴新娘子的宦二代恶少。

如果让你在这两个人中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如果你不知道前一个是董卓,第二个是曹操的话,这个选择是毫无疑问的。但你现在知道了,你的选择,恐怕会变得艰难而痛苦。

选择的痛苦,源自于我们对于人性的晦涩认知。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人性的认知,趋近于光明面。认为人性是倾向于善的,是光明的,是利他的。董卓正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少年游侠,不惜杀掉家中唯一的耕牛款待朋友。为了国家和民众,他不计酬报,无怨无悔的付出与牺牲。这种趋善的性格,为他的人生带来了成功,获得了朝廷的赏识并获得了权力。

帝国的权力,是不受任何监督的,只需要对上负责既可。于董卓而言,当他发现权力能够带给他许多快感,此前的他因为对权力的一无所知,而付出了太多却没有任何酬报之时,他的心理一下子失去了平衡。

这时候的董卓,会发现他被人骗了,别人骗他流血牺牲,而欺骗他的人却依附在权力的羽翼之下,恣意的享受着人生。凭什么啊?凭什么付出的是他董卓,而享受的是别人?

此念一动,从此万劫不复。

此后的董卓,再不复昔日的侠肝义胆,尤其是在他52岁那年与黄巾军作战失利、被朝廷责罚、将他的职务一撸到底之时,他的心理更不平衡了。

老子流了那么多的血,付出了那么多的牺牲,也没听你们这些人给一句公道的评价。只不过一次小小的失利,就将老子削官去职。此后老子如果再犯傻,再白白替你们卖命,老子就不姓董!

人性中的暗黑力量,牢牢的攫住了董卓。这个少年时代传奇的侠客,正迅速的走向他的反面。

反观曹操,这厮却是一个人性大师。他知道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的一面需要坚持,而恶的诱惑力量,则是怎么强调也不夸张。一个人只有在少年时代经历了重重诱惑,知道这些诱惑是怎么回事,等成年之后,才不会轻易的被诱惑。

越是自幼清苦的人,越是没有尝到权力滋味的人,成年之后越是易于被引诱。相反,你曾尝到过这些诱惑的味道,黑暗诱惑所带给你的快感就会降低,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你抵御诱惑的能力。

但这个道理,你不能说得太多,更不能说得太明白,太透彻。你说得太明白了,年轻的孩子都以此为理由,撇下学业不理,都要求先尝尝诱惑的味道,那可怎么办?

不要说普通人,就连大耳朵刘备刘玄德。当36岁的董卓驰骋疆场之时,刘备也已经7岁了,这个双手垂过膝盖的小东西,指着家门口的大树,说:“等以后我当了皇帝,就以这棵大树当我的伞盖……”

连7岁的刘备,都知道帝王的滋味是何等的美妙,你却希望成年的董卓抵御这种诱惑,这又怎么可能?

【6.做人不要太无耻】

52岁时的董卓,因为作战失利,被免去军中职务。

这一次免职,激发了他对朝廷的不满,与对自己付出与所得极端不成比例的愤懑心情。

53岁那年,黄巾军起事的势头越来越猛,而且引发了雪崩效应。据守边疆的朝廷官员韩遂与马腾,突然亮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公然向国都洛阳方向进军。这是帝国官员的正式叛乱,标志着帝国的分崩离析。

反叛的官员中的马腾,有个儿子叫马超,他就是未来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不过这一年,马超刚刚9岁,还不至于对朝廷构成威胁。

不过韩遂、马腾的数万人马,就已经够让朝廷紧张的了。朝廷胆战心惊,生怕韩遂、马腾之乱,再引发更大规模的雪崩,更多的官员起兵来攻打自己,那么这个朝廷就算是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