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死暗算(第2/14页)
第三,不做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就是不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里,贸然逾越,必然会引起怨憎。同时也要注意那些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者多半心智不成熟,给他足够的时间,等他心灵成长起来,能够接受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再与之成为朋友也不迟。
实际上,在我们所关注的楚汉争霸的时代,只有张良具有在这种不平等文化下与人平等相处的智慧。
张良,是唯一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理与规程的时代智者。他知道在这个时代不能独存,所以选择依附刘邦,却始终保持着客卿的身份,这个身份让张良避免了遭受刘邦的恶意羞辱。
而张耳,在杀掉老朋友陈馀之后,人格破裂,心理也趋于崩溃。他的儿子张敖显然是陷入了心智恍惚的状态,才会干出娶了刘邦的女儿,却把自己的宠姬送给刘邦,又把自己和刘邦女儿生的女儿嫁给刘邦儿子的乱伦事——所谓心理崩溃,实际上是大脑思维的崩溃,已经无法理解正常社会的行为法则,所以才会干出正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异常事。
总之,泥陷于不平等文化背景下的人,莫不是受限于不平等文化的负面因素,感受到莫大的痛苦。
比如说韩信,他就是一个能够从平等文化中获益,却沦为不平等文化的牺牲品的典型。
不战而胜
井陉大捷,平定赵国之后,韩信在军中的威信,从最初的不被信任,霎时上升到顶点。于是他下令,有活捉赵国逃将广武君李左车者,赏千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几天的工夫,果然有人把李左车捆绑着送来了。韩信付了千金之后,命人将李左车带过来,他亲自替李左车松绑,请李左车坐到面向东的尊贵位置上,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李左车,请教道:“我准备向北征讨燕国,向东去攻打齐国,要怎样做才能够取得胜利呢?”
韩信向李左车请教这个问题,是有缘故的。
首先,李左车的祖上是齐国人,他的祖上则因为齐国内乱,逃到了赵国,从此又成为赵国人。而李左车自己,据碑庙记载,是生于雁门关。因此他对于赵国、齐国及燕国的情形,是最熟悉不过的。而他又是一个兵法家,更清楚这三个国家的弱点所在,至少有一千个法子,能够让这三个国家死于无声无息之中。
其次,李左车和韩信是同类人,都是属于智商高、情商低的类型。而且李左车比韩信更郁闷,他比韩信智商更高,情商却更低。
韩信的高智商,是有历史依据的,毋庸多说。他的情商低,一是体现在青年时期被同乡人鄙视上,二是体现在他不停地在项羽和刘邦之间跳槽,始终无法让人相信自己。如果不是萧何力荐,韩信很可能空负大志,抑郁一生,但好歹他也能赢得夏侯婴和萧何两人的赏识及认可。而这个李左车,却比之于韩信更惨,自打这个赵国复兴以来,历经了不知多少劫杀与险难,而李左车却始终被排斥在局外,得不到机会一显身手。好不容易碰上此次井陉大战,又被酸腐的陈馀拖累,成了韩信的俘虏。
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情商和智商,打一个总分数的话,那么刘邦、张良、韩信和李左车,大概算是高分者,总分都在二十分左右。刘邦的智商打十分,情商也是十分,两相持平。张良的智商可以打十二分,情商八分。韩信的智商可以打十五分,但情商只有五分。李左车的智商大概可以打十八分,但情商只剩下二分。所以刘邦知道这些人的智商足够高,并用自己的情商能力驾驭控制之,因此成为唯一的赢家。
照这个打分标准,萧何和陈平大概算是第二梯队,他们的情商加智商,总分大概在十六分左右,虽然比不过刘邦、张良,但也能够获得第一梯队的认可。
而项羽、曹参、夏侯婴及樊哙等人,其智商和情商的总和,不过是十二分左右。因为总分低,所以无论怎么摆弄,也无法与刘邦张良相比。但这些人有一个暴力加分,项羽可以加十分,因此总分甚至超过了刘邦。所以项羽的机会,就在于哪次战斗中,碰巧把刘邦打死了——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么项羽就赢了。但因为这种偶然事件没有发生,项羽的高分数也就没大价值了。樊哙的暴力分可以加八分,曹参和夏侯婴可以加六分,所以这一拨人也可以混上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