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慈禧和李鸿章绯闻满天飞(第4/15页)

——1936年7月24日《大公报》王照与木堂翁笔谈

然后王照就把衣带诏为伪造之事,详详细细地告诉了陈少白。

陈少白大喜,立即向日本政府“举报”了康有为。

日本政府说不出来的别扭:管这事吧,好像不该管;不管这事吧,好像也不对。内阁议员们吵了几架之后,最后找到了一个妥协的法子:

请康有为离开日本,去别的国家发展。

康有为断然拒绝。

康有为也上火,我不过就是弄了个假的衣带诏而已,可我这样做是为了大清皇帝啊,这招你陈少白了,还是惹着陈少白了?凭什么要赶我走?

不走是不是?日本政府火了:你走不走?不走拿钱砸死你!九千日元,走不走?

康有为见钱眼开,拿了九千日元就离开日本,转道加拿大,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新加坡,继续为他的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募集资本。

逐走康有为,兴汉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避免康有为跟自己在融资市场上竞争,大家都在日本募钱,日本人掏出来的钱是有限的,给了康有为,兴汉会这边吃什么?所以这个市场竞争,就在所难免了。第二个目的,却是要拿下康党中的大将梁启超。

要知道,梁启超是民国初年三个重要人物之一,另两个就是袁世凯和孙文。如果孙文能够将梁启超拿下,纳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则兴汉会实力就会大增。

可是这梁启超端的难以对付,他一边和孙文称兄道弟,一边跑到檀香山,将孙文的老巢给抄了。

留守檀香山的兴中会兄弟一见梁启超,惊为天人,立即钦服,于是梁启超对檀香山兴中会进行了“改制”,原兴中会的兄弟会团结在梁启超周围,踊跃“起兵勤王”,纷纷解囊相助,眨眼工夫,梁启超就从孙文的老窝里抄走了二十万银元的巨款,然后又以上海广智书局招股为名,注册了一连串的连锁皮包公司,又搬走了五万银元。

而康有为在新加坡更是财源滚滚,康、梁两人赚到的钱合起来,是一个怕人的数字。

两湖总督张之洞奏报:康有为的保救大清皇帝公司,拥有至少六十万洋银的现金流……另有人著书指出,康、梁这两人赚的钱,足足超过了一百万银元……

康、梁募集到的资金是不少,但募集成本也高得吓人,“仅电报一项,耗费逾十万元”。

不管怎么说,反正康有为有了钱,他就要报陈少白举报并逐他出境的一箭之仇。

这时候正好毕永年率江湖帮会诸老大于日本归国,却被康为有埋伏在香港,突然杀将出来,给了哥老会总舵主王秀方、金龙山及腾龙山五位山主每人几百元钱,众老大见钱大喜,立即拨寨而走,合伙跟康有为走了。

其实这些人早就想走了,好端端的老大当着,都是非常体面的总舵主、山主,就因为跟孙文合作一次就全都没了,这谁受得了?

此时分道扬镳,江湖上于是又恢复了几个堂口,兴汉会从此无人再提。

毕永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追在后面苦劝未果,悲愤之下,毅然削发为僧,从此周游天下,不问世事。

【06.江湖国会大勤王】

康有为往江湖老大身上砸银子,却也不是为了和陈少白怄气,而是他急于起兵,营救光绪皇帝。现在钱有了,愿意为了拿钱卖命的江湖人物也齐了,康有为也该大干一场了。

这时候八国联军正轰轰隆隆地向北京城开进,上海租界之中,由翰林院编修蔡元培牵头,在张园联络诸多社会名流共商国是。与会者有未来要创办复旦大学的马相伯,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同桌严复,有领导中国共和革命的决定性人物章炳麟,有康有为的优秀学生林圭、唐才常……后面这两个人还是两湖总督张之洞的优秀学生,掌握着张之洞的自立军,不可不提……

与会者还有一位高僧,悟玄大师。

这悟玄大师又是个怎么来历?

他就是毕永年!

毕永年是实在耐不住寂寞,更重要的是,他交游广泛,江湖之上大名鼎鼎,像张园集会这种事,缺了他是万万不成的。

八十多位社会贤达人士,僧俗名尼,在会议上热烈地讨论了大清帝国的时局与未来,与会者均认为,八国联军这就进京了,这个大清帝国算是完蛋了,大家干脆自由吧,民主吧,共和吧!